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農業應該是個“興”字
中間這一橫是農業本身,下面兩點是與農業相關的加工業和農業相關服務業,上面的三點是未來農業整個產業鏈要突破發展的方向,即國際化、金融化、電商化。
首先講農業本身,不用多說,這是基礎的首要的產業,很多企業轉型進入這個領域來,這個領域也吸引了很多投資家的眼光。
但是我認為,農業本身是不太適合企業來進行投資和經營的。
從企業自身的商業邏輯看,要的是投資回報,投資回報不只是看收益率,還要看周轉率,看杠桿率。
1)農業無疑是周轉最慢的產業。種糧食一年周轉一次,養豬一年周轉兩次,養雞快一點一年也就周轉五次,但是賣飼料一年可以周轉二十多次。
有人說牛奶和雞蛋好一些,周轉快得多,但主動性又很差,牛奶和雞蛋會被加工成奶粉、蛋粉,牛奶的定價是受國際定價影響,雞蛋生產又比較分散。
2)農業的杠桿率也很低。生物資產是“家有萬貫,帶毛不算”,土地房子等又往往是未確權的資產。能夠抵押的資源是很少的,而農民又是怎么做這個事的?農民把它的金融需求幾乎都交給了上游生產資料的經銷商,所以現在經銷商能夠在農村生存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為生產單位即農戶提供了賒賬墊資的作用。一旦企業進入農業,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杠桿方案,否則投資回報率上不去。
3)第三個是收益率,在短缺階段可能有比較高的收益率,但是農業本身是具有極大波動性的產業,因為它面臨很多風險,市場信號和信息還不是那么完整。
其實企業要做的是熨平周期,因為農產品很難做庫存,很難用庫存調節供求之間的差異,因此農產品本身價格波動較大。所以作為企業,應該在加工、服務領域,通過加工將農產品變得易于庫存,通過服務有效調節庫存從而降低周期影響。但是目前看來恰恰不是這樣的,很多企業是迎合農產品價格波動通過波段生產或貿易來取利,沒有發揮熨平周期的作用,甚至加劇了周期負作用。
農業生產本身是很苦的事情,當企業進入農業本身,做到規模很大的時候,委托代理鏈條一層又一層的,你怎么敢保證最終的生產者、勞作者和農民一樣的用心盡力?的確,如今的農村都是老人、小孩,青壯年很少了,企業直接干農業本身會讓農戶生存和經營更困難,會擠走更多的青壯年。所以從一定的道義和倫理上講,企業可能要克制自己的沖動,不要在我們人多地少的環境中過于著急地集中農業資源。集中應是適度的集中,適度的集中應該是以家庭農場經營的能力作為邊界來定義適度的。

“三農”變“五農”才能解決問題
我們講了多年三農,核心問題是農民組織問題,要把三農變五農才能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即要加上農企和農社,農企是帶頭作用,農業合作社是真正的生產單位,是生產環節最基本的單元,農企要扶持農社,要學會和農社打交道;農社要銜接家庭農場,農社要學會自身組織建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是中國農業的根基。除了農民組織問題,還有農地(或農業資源)集中問題、農村金融問題、農村流通體制問題、農業科技體制問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既是生產力載體,更是生產關系調整的重要力量。
農業產業的龍頭絕對不會是農業本身
農業的龍頭只會出現在相關加工業或者是服務業的某個環節。產業鏈需要龍頭,但做龍頭企業并不意味著要把整個產業鏈自身做完,而是通過企業化經營的要素比如品牌、科技、金融等來增值,來促進上下游協同。
加工業可以分為農產品的加工和農資的加工,在這一領域早期是短缺,所以第一階段加工業比的是成本和質量,從農民來講他看的是直接實際的效果來決定是否購買;
到第二個階段,競爭者和生產者大量增加,產品嚴重同質化,這個時候大家比的是營銷的能力,由此提出搞產業鏈,要消化產能的增加而帶來的下游推廣的問題,當然也包括農產品和食品的安全保障問題。
現在第三個階段是比服務,加工業都開始向服務業靠攏和演進。大家會注意到在加工業里面飼料是非常有特色的,既對接種植業又對接養殖業,既是農產加工又是農資加工,所以在這個環節里面,出現了大量的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也有大量的成功企業家在這個領域完成了原始的積累,從而能向農業產業化更多的環節推演,包括研發、品牌、商品開發、倉儲、物流等等,這些都是服務業,服務業要細分才能把握本質。
農業新不新,三化來衡量
1、國際化:不要只看總量更要看結構,不要只看數量更要看質量
我們到國際上采購是國際化;我們和國際企業合作是國際化;我們到國際上建廠派遣員工是國際化;我們搞國際收購也是國際化。在這個國際化的過程里面,大家會覺得商機很大,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和看待一下,國際化的商業驅動力量是什么。
一是市場有缺口;二是產能要溢出;三是資本要溢出。現在集中看看中國真正的市場缺口是怎么樣的,從我實踐中的感受來講,中國市場的缺口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第一個是中國現在的口糧是安全的,現在中國老百姓人均糧食是400公斤,遠遠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我們的口糧是安全的。我們糧食的壓力是非口糧,最主要是畜牧業用糧,而畜牧業滿足的是中國人的動物蛋白的需求。現在中國人動物蛋白的供給量不低了,肉8500萬噸,奶3500萬噸,蛋3000萬噸,水產6000萬噸,人均量其實是不低的,和日本對標相差不大。有人在算,如果我們套法國數據的話,真正在它1500萬噸里面,液體奶的消費只有10%,如果用這個數來算中國,中國的液體奶消費3000萬噸就可以了,基本上就是我們現在這個量,所以它是結構問題,不簡單是總量問題。如果我們來對標,人均肉食美國人是100多公斤,我覺得這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和奢侈,也是對我們自身健康的摧殘。
這種缺口集中在幾個地方,一個是結構化缺口,是屬于國際分工中的正常現象,我們講A國有一個張老三,他做產品一和產品二是五塊錢成本,B國的李老四他做產品是兩塊錢的成本,A國該放棄的不是兩個都放棄,他把第二個產品放棄,第二個產品相對比較劣勢更加明顯一些,這是國際分工的理論,所以一定會存在結構性的缺口。比如說我們的牛羊肉就出現了結構性的缺口,這是正常的。第二個缺口是質上的缺口,我們對自己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第三個缺口是價格差帶來的假缺口,不是我們沒有玉米,而是覺得外面的玉米品質更好、價格更低。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可能要重新的思考,我們對國際市場的資源需求究竟是從總量上的抗拒,還是主動的做結構性的調整。放得開才能住得住,否則為了自保而帶來的過量的農資投入(也埋下了環保和安全的禍根)、過多的浪費以及良好國際市場環境的錯失。
回過頭來講,我們都講新常態,我們糧食每年十一連增是不是常態?而習主席講五個新,就是要實現新的增長方法。過去我們十一連增,當然在生產關系的調解上下了很多工夫,政策好、天幫忙、人勤勞,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大量的人員投入,食品安全哪里還有空間?中國就無法成為一個良好食品生產加工的國度了,在整個產業鏈里面,增值最大的環節我們拱手讓給了外國人,我們何必做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不利用現在比較好的國際環境和國際商貿的條件,主動的在結構上進行調整。
我們把政策向口糧集中傾斜,把市場向非口糧放開,主動利用國際市場調節,讓我們基礎原料的價格下來,把增值的空間留給中國的農民和中國食品加工商,這個結構調整是需要我們特別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來談一定要增收。有可能我們會從農業的弱國轉化為食品的強國。就我們有限的資源環境中,如果不是通過科技而是剛性地要把自己拉成農業的大國,最后一定是食品業的弱國。
我們要看到中國市場的力量,其實支撐我們的不僅僅是食品消費大國,更應該是食品制造大國;支撐我們的不僅是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更應是大區域市場的輻射中心。不管是承接東北亞,還是東盟自貿區,或是往東亞走,我們作為大區域市場中心國的位置其實是明顯的,如果不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是很可惜的。我們應該讓一些國際優秀的食品產品、產能向中國來轉移,因為他們沒有什么增長,增長潛力在我們這里,我們要利用市場換技術,成就我們這種食品生產大國的條件。
國際化不是去收土地
現在也有很多企業到國際上去開疆拓土的,很多去收土地,他們認為是收資源,認為收到土地就收到了農產品,收到保證我們糧食安全的基礎了。
其實農產業鏈的龍頭絕對不是農業本身,土地是重要的,但是土地背后、土地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背后這一條價值鏈可能更重要。講一個簡單的例子,全世界A、B、C、D四大糧商幾乎沒有到世界其他國家收購土地的,他們用的是其他的方法來控制農業產業鏈,所以抓住龍頭也是我們走向國際化可能要思考的問題,不要簡單的用過去做礦業這些理念來誤導農業方面國際化的思路。在國際化進程中除了考慮資源稟賦和商務條件,更要考慮國家文化、政治、法制風險。
2、金融化:產融結合進入第四階段——服務價值鏈
“興”上面的第二點是金融化,這并不是說我們從實業轉過去做投機。我們看看產融結合,為什么做產業的要做金融。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市場經濟剛剛打開,只要勤奮就有大量的市場空白等你填補,所以產能要擴大,在這個過程當中金融對實業的支持是跟不上的,所以讓金融去支持產能的擴張。第二階段是一些企業有了一定的實力,為了企業的財富和資產的安全,需要做相應的資產配置,企業發現投資金融是很好的資產配置的方法,它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都很好。第三個階段的產融結合,順應了產能的擴張,這個時候是為了產能的消化,因為有了這么大的產能,下游的消費者把你的產品順利的接走,你需要做消費者信貸等等。
對于我們農業來說,當前金融化要特別解決第四個階段的問題,就是真正的用金融來理順你的價值鏈,過去我們老講產業鏈,我不太相信全產業鏈。如果你的全產業鏈概念是自己投資包打天下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協同產業鏈是價值鏈,價值鏈就是這個鏈條上所有的環節價值實現方向一致,這也就是協同產業鏈。但是我們看看現在在價值鏈上價值實現是一個方向嗎?有的人賺的是波段利潤,沃爾瑪、家樂福賺的不是商業利潤,賺的是帳期利潤,加工者不去賺加工利潤,做商業的不去追求商業利潤,這怎么可能是一個健康的商業鏈或者是健康的價值鏈。中間的環節為什么導致大家的價值選擇方向不一致了,因為我們沒有強大的供應鏈金融。
所以,金融對理順產業,理順價值鏈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在農村做了擔保公司,也做保理公司,做這樣一些探索和試點。所以我覺得為了推進我們的產融結合到新的高度,龍頭企業應該積極來探索和嘗試,因為龍頭企業有品牌,有和銀行打交道的經驗和能力,有對客戶的黏性,所以在這個方面努力。過去的農村金融也是金融機構到了農村,但是金融服務完全不到農戶,因為到農戶成本高、風險大,最后導致對整個產業鏈的損害,他大量的流動性并非投放到分散的生產環節。對農村金融來說,并不是把金融機構搬到農村就可以了,這樣做有可能反而對農業有傷害。
龍頭企業做金融一定要高度重視風險管理,而很多風險管理是我們做企業的時候不會去識別、不會去控制和把握的,在這個方面一定要有專業風險管理的意識。

3、電商化:電商的未來在傳統,傳統的未來在電商
“興”上面的第三點是電商化,電商使得企業早期收集客戶的成本高,然后逐漸降低甚至最后為零。其次,它有云可以共享數據,這使得上下游整體運營效率得到提升,信息對稱使定單生成和管理的方式跟過去不一樣了。所以電商對于我們產業是很好的東西,是把過去我們散亂、復雜的上游和下游進行整合。但是傳統的未來在電商,電商的未來一樣在傳統,如果說電商不能對價值鏈本身提供一些在環節上改進的點,尤其在商流、物流和資金流方面,電商本身的生存也會比較困難。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是簡單的B2C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做到O2O再加上C2B2B,這樣才會有出路,而這個O2O里面又蘊含了大量傳統的思想。從傳統龍頭企業來看,這么多年的農產品經營,不管是產品安全的檢測、快速分銷、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幫助產品進行一定的品牌化等,其實都有很好的積累;和下游的餐飲企業、生鮮超市都有很好的物流經驗和基礎,這些都是傳統,但傳統要積極依托電商手段自我革命,依托電商重塑產業模型。回過來說電商沒有傳統基礎的話可能也在白白的燒錢。
所以未來的新農人,新的環境一定是新老土豪把手言歡,才能共同把這個產業做好!
本文轉載于新希望副董事長在第二屆新食品產業年會上的發言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910 篇
瀏覽:37497 次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辦法》2025年10月1日..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歡迎老板..
【數字農業案例】數字農場如何打造?天府見山農..
【農業模式】做農業,這幾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你..
【智慧農業】未來農業什么樣?智能“蔬菜工廠”..
深度研究!探尋縣域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的發展路徑..
溫鐵軍教授:循環農業如何價值增值?..
破解鄉村品牌密碼:6大要素、6種創新模式、4條實..
【智慧農業】無人智慧農場建設現狀及架構..
【有機肥產業】2025 年有機肥市場爆發前夜:三大..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有機肥行業】我國有機肥料行業將迎來政策、技..
新疆 70 周年:天域航通“鴻雁” 飛書,寫就 “..
【知識科普】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農業AI,有何..
【農業模式】“浙”8大模式30個案例公布!..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