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未來中國農業將開辟出獨特的中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路徑”
在首屆智慧農業自主創新論壇上,麥麥科技集團(以下簡稱“麥麥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楠如是說。
近日,2025通明湖論壇·首屆智慧農業自主創新論壇圓滿落幕。作為自主創新與信智領域最高規格的行業盛會,本次通明湖論壇首次將智慧農業納入主題,凸顯出智慧農業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大會邀請了行業專家、院士、企業大咖齊聚一堂,探索中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方式與路徑。
趕超世界農業:如何攻克“卡脖子”
數據顯示,在農業科技裝備能力上,中國與世界五大農業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20年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7%,而后者平均水平達到87%。此外,中國在農業國際競爭能力上存在不足。其中包括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相對較低,2020年僅為3.7%,與美國等五大世界農業強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顯著。同時,中國在國際競爭軟實力方面也顯得薄弱,大型農業跨國企業數量較少,導致在處理國際農產品價格談判、貿易摩擦以及貿易規則制度建設等問題時缺乏話語權。
那么,如何趕超世界農業?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今年4月份,《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正式發布并提出“實施智慧農業建設工程,推動規模化農場(牧場、漁場)數字化升級,培育鏈條完整、協同聯動的智慧農業集群”。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支持發展智慧農業”、“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上個月,“十五五”規劃正式發布。根據建議內容,“十五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排第一位,科技自立自強排第二位。與“十四五”時期相比,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主要目標單獨提出且位置顯著,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戰略增量”,凸顯了科技在“十五五”期間的戰略地位。
因此,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在政策助推下,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正在加速推進,生物育種、智慧農業、農業+AI、農業數字化與智能化等高科技農業項目遍地開花。
但是,我國農業科技在躍遷過程中卻遭遇諸多的難題,尤其是智慧農業賽道。比如,從業者年紀較大、知識更新滯后,對智能設備操作、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的接受和應用能力不足,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稀缺等問題制約著智慧農業發展。
除此之外,智慧農業技術還遭遇國外技術“卡脖子”。例如,核心技術突破仍有不足,高端農業傳感器、智能決策模型等仍較多依賴國外;初始投資成本高昂,使廣大中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望而卻步,技術普及存在“最后一公里”難題。又如,數據采集、共享與應用的標準體系尚不健全,制約了全產業鏈協同效率的提升。
面對技術“卡脖子”的窘況,中國智慧農業的出路又在哪里?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王小兵發表致辭表示,要在自主可控上求突破,堅持政產學研用協同推進關鍵技術攻關,集中精力和資源攻克高端農業智能傳感器、專用芯片、核心算法模型等“卡脖子”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安全可控水平。
在頂層設計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反復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
因此,唯有跳過智慧農業的技術鴻溝,才會迎來農業強國新時代,趕超世界農業。
專家出謀劃策:加碼核心技術、構建產業生態
眾所周知,智慧農業被認為是農業擺脫“靠天吃飯”的根本出路之一。與此同時,智慧農業作為農業科技的前沿領域,如今的農業+AI、農業智能化正成為中國農業突圍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遭遇“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存在市場需求大。智慧農業該如何突破與創新呢?在首屆智慧農業自主創新論壇上,行業專家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中國供銷合作經濟學會會長李春生發表致辭表示,AI技術、數字經濟等信息技術可能是唯一可以解決農業問題和風險的手段。國家層面正在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讓AI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業體系化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破解糧食安全、氣候變化、作物種植及農產品流通難題。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王小兵表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推進人工智能賦能農業多場景、多環節、多領域,形成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應用,必須抓住關鍵因素,循序漸進。還需要關注產業實際需求,技術裝備創新要能精準識別當前農業各環節存在的痛點、難點、卡點和堵點,看重技術成果是否滿足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最迫切最現實的需求。

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在分享中指出,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方向,我國已經出臺多項政策明確了發展路徑,智慧農業涵蓋感知、決策、執行、服務四大關鍵技術板塊。我國智慧農業在技術研發和場景應用方面已取得顯著成就,尤其是人工智能、農業大模型等技術,在助力精準播種、智慧育種、自動作業等智慧農業場景。未來將加強AI與專業設備研發,攻克特殊地形作業難題,推動農業產業向智能化方向加速發展。

鴻蒙之父、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開鴻”)CEO王成錄博士在分享中強調:農業數據安全是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環節。基于開源鴻蒙+AI,構建的自主可控智慧農業數字基座,可助力實現設備的全接入、互聯互通及數據全采集;從源頭保障農業基礎設施的數據安全,并依托深開鴻“四個一賦能”快速實現開源鴻蒙生態構建,以安全可控的數字基座助力中國農業加速邁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麥麥科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楠表示,推進智慧農業關鍵技術的國產替代至關重要。他預測,未來三到五年中國農業國產化將迎來大的突破,首先,以AI為核心的農業整體解決方案將率先落地,為彎道超車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農業因技術基礎薄弱,“新建優勢”明顯,農業國產化的速度遠超黨政、金融等行業,預計2028年將迎來收官時刻;最后,農業國產化的本質是“中國方案”,面向全球市場與現有國際方案的競爭。這三重機遇的疊加,未來中國農業將開辟出獨特的中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路徑。
根據《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到,力爭到2030年,高端傳感器、關鍵零部件、成套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智慧農業標準體系、檢測制度基本建立,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國產化技術裝備大面積推廣,智慧農業在重點地區、重要領域、關鍵環節得到廣泛應用。
由此可見,中國智慧農業正迎來變革階段。除了國家政策支持之外,還需要更多的企業與創業者一起投身到農業科技創新與變革的大浪潮中……

中國力量:加速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落地與應用
眾所周知,在全球數字農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農業數據安全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已成為國家農業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石。我國數字農業面臨智能化水平低、技術碎片化等挑戰,亟需構建安全可靠的國產化數字農業生態。
面對難題,深開鴻、中信農業、麥麥科技等企業紛紛加碼技術創新和落地項目,推動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與數據安全自主可控。
作為用科技賦能農業產業與消費的農業全產業鏈大模型領航企業,短短數年,麥麥科技已成為農業AI領域唯一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今年8月份,深開鴻、中信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農業”)、麥麥科技攜手湖北荊門市政府正式簽約——國內首個農業開源鴻蒙國產替代大場景暨國產農業人工智能產業鏈建設項目,共同打造智慧農業標桿項目。該項目將建成國內領先的全實景、全模塊前沿農業技術示范基地。這不僅意味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更將顯著提升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數據安全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除了落地項目應用之外,作物模型技術也成為智慧農業自主創新的布局重點。

麥麥科技集團農業產業研究院院長雷波博士分享道,作為國內農業AI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麥麥科技的核心研發方向是作物生長模型。在模型技術研究方向,麥麥科技已經展開以重點品類為主要方向的自主研發,構建了從數據到模型到系統再到應用場景的技術布局。同時,該公司還研發了以機理模型、遙感、圖像識別、數據驅動的農業垂直模型為主要方向的模型矩陣。
截至目前,麥麥科技已經積累了15個作物大品類、200個小品類,近千個垂直場景模型,正在持續加大作物模型與實體農業的結合與商業化應用。
在論壇成果發布環節,麥麥科技集團還發布了首個自主研發的中草藥作物大模型,依托“中草藥AI模型技術+植物工廠場景落地+趁鮮提取”的創新研發模式,通過精準解析“溫度-光質-光周期-水肥”與中草藥關鍵成分合成的非線性關系的技術體系,成功建立關鍵藥效成分積累與環境因子關聯的量化表達模型,不僅實現了我國中草藥種植向自主可控與深度智能化,更驅動了中草藥種植的全流程數字化和精準化管理,為我國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除此之外,麥麥科技集團與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簽署戰略合作,雙方將圍繞國家戰略品類國產作物大模型的技術攻堅和產業落地展開深度合作,踐行落實國家“藏糧于技”的糧食安全戰略,為國家戰略品類作物的智慧種植提供關鍵模型技術支撐,讓深度智能和國產替代的模型技術真正在農業領域落地生根。

在生態構建上,麥麥科技集團攜手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深開鴻、中信農業等十多家國產芯片、操作系統、云服務商領軍企業,聯合發起“中國農業自主創新產業聯盟”,旨在匯聚產學研用各方創新力量,協同創新,合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推動中國智慧農業自主創新的標準制定與推廣,共同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農業產業生態。
最后,在媒體群訪環節,李楠還表示,中國在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上會走出全新的道路;同時中國農業的國產化不只是著眼于中國市場,更要輸出“中國方案”,走向全球,賦能世界農業。(文/南風)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931 篇
瀏覽:38489 次
魯花“樂地生”花生蛋白肽水溶肥水稻測產觀摩會..
【預制菜行業】2025預制菜機會:垂直品類更具有..
一文讀懂地區農業品牌建設方法
【活動通知】2025通明湖論壇·首屆智慧農業自主..
【考證】農業經理人技能證(第22期)11月15日報..
什么是生態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經典模式有哪..
【農業案例】1只多賣幾百元,創新養羊年銷2億元..
【農業現代化】未來農業什么樣?智能“蔬菜工廠..
“十五五”怎么干?四中全會公報中提了哪些“三..
【世界農業案例】日本愛媛縣如何用農產品打造目..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深度分析|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
【數字農業案例】數字農場如何打造?天府見山農..
【農業模式】做農業,這幾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你..
【成員單位納新】歡迎加入數農俱樂部,歡迎老板..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