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文/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2020年對全球經濟注定是極為艱難的一年。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同時面對大考,中國經濟更具挑戰性。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從社會領域伸延到經濟領域,極大地增加了實現目標任務的不確定性,而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而言,無論從短期運行抑或是長期趨勢來看,影響都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從社會到經濟。為了阻斷疫情傳播,全國上下都采取了嚴控交通、居家隔離以及企業延遲開工等做法。但與此同時,農產品流通、正常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由消費端遲滯上溯到生產端,不僅波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而且傳導累及上游農資生產供給企業。據有關資料,今年上半年肉雞預計減產21%,時令水果蔬菜產地銷地價差高達數倍,農資企業開工不足,1—2月磷肥產量同比下降26%。
二是從農業到農民。盡管最近一個時期,各級政府動員了一切積極因素,加大了外出農民工返崗復工的力度,但到3月中旬,外出農民工返崗只占正常年度的80%。更值得關注的是,返崗到崗并不等于正常開工復產,相當比例農民工到崗不能復產。
三是從中國到全球。今天中國農業與國民經濟各產業緊密相連、與全球各國農業緊密相關。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城鄉居民收入減少,對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農產品消費需求降低。疊加全球農業不穩定預期,部分國家恐慌性限制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出口,造成對糧食安全的擔憂。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中,這種突發事件導致的社會危機,發展階段導致的不確定性,城鄉互動導致的關聯性以及產業融合帶來的傳導性,波及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有的影響已顯現,有的正在顯現,還有的尚無法預見,迫切需要我們對中國農業農村經濟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有幾個問題需要認真討論。
01 關于產業安全
疫情發展和防控到今天,大家對農業最關注的還是農產品生產與供給問題,其中重中之重是糧食安全問題,即在非常態事件出現和蔓延過程中,事關生存的糧食總量是否安全可控。對這個問題的觀察和回應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糧食生產能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農業最大的成績就是依靠自己的資源和自己的供給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2019年我國人均占有糧食474公斤,不僅大大超過全球人均糧食占有350公斤左右的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標準。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給率一直穩定在95%以上。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中國人的飯碗要裝自己的糧食,對此,我們具有足夠的底氣。
二是糧食儲備能力。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儲備,特別是最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糧食儲備和應急保障體系,儲備標準大大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別是從2014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增加地方糧食儲備。同時要求大中城市建立確保滿足當地10—15天的米面油成品儲備制度。事實上,稻谷和小麥的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糧食儲備能力有根本保障。
三是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這次疫情發生初期,無論是肉奶蛋等畜禽產品,抑或是蔬菜水果等菜籃子產品,由于流通受阻,產地價格急劇下跌,銷區價格急劇攀升,部分農產品產銷失衡現象客觀存在,從而警示我們在農產品儲藏運輸設施和條件建設上,既要有能力保障農產品多元化供給,更要有相應的應急調控和調運機制,滿足市場供給,規避市場波動,穩定價格,穩定市場,穩定預期。
三個能力是中國確保糧食安全的最大底氣。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確保國家產業安全特別是糧食安全,并做到長治久安,不僅有短期矛盾,也有長期挑戰。
一是資源困境。中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農情客觀存在,且后備農業資源不足,農戶數量多,戶均農業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配置效率都不高,大國小農的格局將長期持續。
二是科技困境。中國糧食單產水平不高,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單產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63%、65%、54%和52%,尖端農業科技缺失,基礎性農業科研水平距發達國家尚有明顯差距。
三是市場困境。從外部環境看,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同步,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要素配置在城鄉間失衡。從農業內部看,糧食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結構性矛盾突出,總量、質量、品種結構調整難以兼顧。
從全球農業看,最近幾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而此次疫情更加劇了全球市場動蕩和糧食供需失衡,引發了其他大宗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限制,帶來了全球化風險。
02 關于就業安全
疫情對就業影響因產業不同,影響程度差別甚大。從國民經濟整體運行觀察,盡管對第一產業就業影響不大,但對非農就業影響十分明顯,特別是與城市居民相對穩定就業相比,農民工就業更加困難。這主要表現在農民工無論外出務工,抑或在本地就業,就業崗位主要在中小企業、非正規部門,就業產業主要是第三產業,在第三產業就業的農民工占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近期,清華北大對995家中小企業聯合調研表明,受疫情影響,33%的企業只能維持2個月運轉,34%最多能維持1個月。
因此,無論從企業性質來看,抑或從產業類型看,疫情對農民工就業影響甚大。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對346個村調研發現,到3月6日,返崗農民工比例比去年同期下降37%。美團研究院的研究表明,近期城市服務業復工比例只有35%,超過60%的企業處于停工狀態。特別是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除食品、醫藥以外的企業基本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這對在外向型企業就業的農民工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之多數農民工缺乏有競爭力的職業技能,返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有工作不一定能拿到足額的工資,失業半失業將成為常態。
就業問題十分重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伴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盡管中國人口總量和勞動力總量不斷增長,但從事農業產業的勞動力和比例持續下降。大量富余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支撐了國家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且使留在農業內部就業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不斷提升。1978年GDP總量構成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7%,同期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70.5%。2019年GDP構成中,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到7.1%,同期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下降到26%。工業化、城鎮化吸納解決了沉淀在農業內部的富余勞動力,并刺激了農業機械化急劇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不斷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而此次疫情對非農就業的嚴重影響,從長期趨勢看,不僅可能延緩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在農業內部對農業機械化應用、規模經營推進、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03 關于收入安全
中國農民收入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收入增長速度快慢與國民經濟增速高度相關。最近幾年相關系數高達0.8以上。二是農民收入年度間增速波動大,受外部環境影響明顯,并非呈線性增長態勢。而今年GDP增速下滑已成定局,這種由于產業發展影響導致的就業不充分,對農民而言,最終的結果就是收入不穩定和不安全。2019年中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021元,比上年增加6.2%,提前一年實現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農民收入翻番目標。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一直是中國農業政策聚焦的目標選項,而疫情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抑制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態勢。
事實上,農業農村部研究表明,今年由于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疊加上家庭經營收入受損,一季度農民收入負增長已成定局。如何進一步改善外部環境,促進農民工返崗復工復產,增加就業收入,如何在農業內部吸納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加收入,以及應對疫情挑戰,實現高質量的脫貧致富,都要求我們高度關注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確保農民收入增速不出現斷崖式下跌,特別是確保全年農民收入不出現負增長,避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擴大,應成為制定出臺相關政策的根本著眼點。
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衡量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事實上,從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要求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基本態勢,但相對于國民經濟以及農業農村其他方面發展而言,農民收入增長狀況并非令人滿意。
一是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56:1,而2019年仍為2.64:1,四十多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未見縮小,反而擴張。
二是最近幾年中央反復要求農民收入增速實現“雙超”,既超GDP增長速度,又超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在此要求下,總體上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不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而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由差距最大的2009年的3.33:1縮小到2019年的2.64:1,但近年來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縮小的態勢有所放緩。此次疫情對城鎮居民收入一定會帶來不利因素,但對農民收入影響更大。倘若農民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不僅會再次加大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且會影響到小康社會成色,對下一步實現差距縮小,進而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均等化的愿景形成更大的壓力。
04 關于貿易安全
傳統農業不會出現所謂貿易安全問題。然而現階段中國已是全球農產品最大的進口國。最近幾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有三個大的特點:
一是進口農產品數量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
二是隨著中國GDP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對高端農產品需求旺盛,原來具有相對出口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現在由于自身需求增長,出口量減少。比如水產品在前幾年一直是中國最有競爭力的創匯產品,順差常年超過100億美元,但2019年貿易順差減少到20多億美元。水果前幾年進出口呈順差狀態,2018年開始出現逆差。
三是蔬菜、茶葉等成為有出口競爭力的農產品。一方面進出口農產品滿足了中國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元化,特別是高端化需求,另一方面進口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提升,增加了貿易安全的不確定性。此次疫情對全球農業一體化格局極為不利,從出口來看,中國有優勢的蔬菜、茶葉、養殖型水產品會受影響;從進口來看,糧食、油料以及其他大宗農產品出口國的出口限制和關稅提升,導致進口預期不穩。
農產品依托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一直是實現中國農產品充分供給的保障條件,也是中國農業參與國際分工,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但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相對于國民經濟其他產業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的發展機遇,農業產業的挑戰和壓力一直不減。疫情蔓延又極大地增加了進口農產品風險,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不確定性成為大概率事件。
概而述之,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盡管初期產生于需求端,進而延伸到農業生產經營領域,但中后期對供應端的沖擊尚未完全顯現,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健康運行意義重大,需要有妥善的應對之策。
一是保持足夠清醒的認識。既要保持足夠的定力,更要及時考慮對預期實現的短期目標做適度調整,加大彈性空間,并留有與長期目標相銜接的茬口,以五年、十年為硬目標,務必完成,以一年、兩年為軟約束,可適度調整。
二是對經濟增長速度變化強化憂患意識。既要堅持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總量安全的要求,也要有應對高端化、品牌化農產品需求減弱的預案。既要考慮保增長,更要考慮保民生,要面子、更要里子,要好看、更要好吃。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于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區域放在農村,重點項目放在農業,重點群體放在農民。
三是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方針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堅持糧食生產省長負責制,18億畝耕地紅線,17.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8億畝稻谷、小麥口糧播種面積,到2022年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的目標任務必須完成。糧食儲備能力和調運能力必須進一步增強,田里要有糧,庫里要有糧,碗里也要有糧。
四是最大限度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扶持第三產業,扶持實體經濟,把扶持企業生產經營和產業發展視為扶持農業農民發展,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外出務工環境。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富民鄉村產業,增加農業內部就業容量。
五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可考慮中西部地區由中央負責,東部地區由地方政府負責,給農民群眾發放一次性收入補貼,對貧困農民要加大給錢給物的支持力度。同時,制定農民收入增長計劃和防止農民收入下滑的預案,使農民收入不低于GDP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
六是堅持對外開放方針不動搖。在嚴防死守糧食總量安全和口糧絕對自給的前提下,繼續秉承“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思路,擴大增加農產品進出口國家和目的地,特別是強化農業“一帶一路”合作共享共贏理念。
七是重中之重在于目標任務要求的落實。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經濟常規運行與應對經濟社會突發事件處置辦法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強化常態管理與危機管理相結合的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完善各項目標任務要求落實監督機制,防止目標任務要求層層層弱化,確保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來源|企業家日報 2020年7月21日 三農???/span>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91 篇
瀏覽:37211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縣域農業】湖南?。哼\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