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號稱亞洲農業先鋒——日本農業曾被亞洲各國當作學習的榜樣。然而,這些年卻出現“米荒危機”。
根據環球時報報道,2024年夏季以來,受大米欠收等因素影響,日本大米出現短缺,價格不斷上漲。
日本農業到底是怎么了,中國又該如何警惕這些危機呢?破局又在哪里?
一、日本農業:政策扭曲下的系統性危機
分析人士認為,“米荒”反映出日本農戶高齡化加劇、棄耕地增加、農業吸引力下降等深層問題。同時大米價格上漲并未轉化為農民的實際收益,反而加劇農業經營困境。
日本農業如今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是長期政策扭曲所引發的系統性危機。2023年,極端氣候與俄烏沖突的雙重沖擊,無疑成為了壓垮日本農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日本新潟縣遭遇的三次焚風現象,讓當地水稻嚴重減產;而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的相關制裁,又導致化肥價格一路飆升。這些外部因素雖然加劇了日本的糧食危機,但日本農業自身早已存在的脆弱性,才是這場危機的根源所在,其根源深植于政策基因的缺陷之中。
“減反政策”這一在日本實施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管制工具,將水稻種植面積嚴格限定在水田的60%左右。這一政策直接導致日本大米年產量從曾經的1400萬噸大幅銳減至如今的700萬噸。表面上看,這種政策似乎是在維護農民的收益,但實際上,它就像慢性毒藥一樣,持續侵蝕著日本農業的活力。
數據顯示,日本農戶的平均年齡已經高達71歲,65歲以上的農業從業者占比超過60%,農業勞動力正面臨著嚴重的斷層危機。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食品自給率(按熱量計算)長期停滯在38%左右,玉米、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分別高達97%和90%,國家的糧食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這種政策扭曲在市場端形成了雙重悖論。一方面,日本消費者承受著全球最高的大米價格,2024年部分地區米價同比上漲近30%,民眾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農協通過設置高筑的進口關稅和繁瑣的檢測標準,構建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貿易壁壘,使得國內市場與外部世界幾乎完全隔絕。這種“高價格、低自給”的畸形市場結構,在自然災害和地緣沖突的催化下,最終演變成了全民搶購大米的糧食危機,充分暴露了日本農業政策的嚴重失誤。
二、“輕農”政策:引發連鎖危機的推手
“輕農”政策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了日本農業的連鎖式危機。農業經營的困境首先體現在成本結構的全面崩壞上。化肥價格因俄烏沖突上漲了40%,燃料成本增加了30%,而稻農通過農協銷售稻米時,還需要繳納高達17.5%的手續費。這種“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漲,并沒有轉化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反而讓農業成為了一個高風險、低回報的行業,讓農民們苦不堪言。
更深層次的危機在于農業結構的僵化。農協通過政治獻金和選票綁架,形成了一個“政策制定 - 利益輸送”的閉環。在這個閉環中,農協的利益被置于首位,而農業技術的進步和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則被嚴重阻礙。日本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僅為0.6%,遠低于歐美國家的水平;戶均耕地僅1.5公頃,大型農機使用率不足法國的1/3。此外,應急儲備機制的失效也暴露了日本農業系統性的治理失靈。在危機爆發時,100萬噸戰略儲備米卻“按兵不動”,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短缺的局面。
這種政策路徑還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外溢效應。農村人口持續外流,導致“空心村”數量激增,農業后繼者斷層問題愈發嚴峻。
據統計,40%的稻田處于拋荒或半拋荒狀態,許多農業文化遺產也面臨著斷代的危機。更值得警惕的是,“輕農”思維正在逐漸消解日本的文化根基。稻作文化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傳統的稻作技藝和文化習俗正逐漸失傳。
三、中國農業的破局之道:借鑒與超越
面對日本農業的困境,中國農業應當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除了推進“糧食安全”之外,還需要加大農業經營,提高農民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加速鄉村振興的落地。
1、鄉村振興實現富農
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應當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中國應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流向農村。
以浙江的“千萬工程”為例,當地通過發展稻田藝術、鄉村民宿等新興產業,不僅豐富了農村的產業結構,還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如今,農民收入構成中非農收入的占比顯著提升,農村的經濟發展活力得到了充分激發。同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農村的綠水青山轉化為農民的“綠色銀行”,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許多原本貧困落后的農村,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產品種植等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返鄉創業吸引人才
返鄉創業是破解農村人才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政府應當提供創業培訓、資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降低返鄉人員的創業門檻,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四川的“雁歸工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該工程通過提供稅收減免、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組合拳,吸引了大量青年返鄉創業。這些返鄉青年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創辦了一批農業企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促進了農村的產業升級。
3、智能農機提高農業競爭力
智能農機的推廣應用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中國應加大對智能農機研發和推廣的投入力度,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智能農機產品。黑龍江建設的“無人農場”示范區,通過運用北斗導航、5G技術等先進手段,實現了農機的自動駕駛。這不僅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還顯著降低了人力成本。這種技術躍遷需要政策杠桿的撬動。江蘇對購置智能農機給予高額補貼,這一政策極大地推動了全省農機自動化率的快速提升,讓更多的農民能夠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4、三產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
三產融合是提升農業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中國應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山東實踐的“糧頭食尾”模式,將小麥加工成預制菜、功能食品等,使小麥的產值大幅提升。
這種模式不僅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數字賦能則為農業發展開辟了新的賽道。拼多多平臺農產品交易額的快速增長,其中大部分來自三產融合項目。
其表明,通過數字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而這種融合發展需要制度創新作為支撐,如建立“農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制度,破解農地流轉難題,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農業行業觀察認為,農業是一切產業的基礎,農業興二三產業才會興。中國農業政策的“糧食戰略”、“鄉村振興”、“農業科技”、“農業現代化”正在幫助中國農業農村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振興路子。(文/子曦)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97 篇
瀏覽:37428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