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村,占據了國土面積的95%以上,人口占據全國的70%以上。然而長久以來金融在農村并沒有得到應用的匹配。在城市,互聯網金融已經完成了市場教育,行業走向紅海。資本是逐利的,于是他們開始向農村拓展,我國政府近年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也逐步重視起來,再加上互聯網這些基礎設施的普及,農村互聯網金融會迎來騰飛嗎?而嗅覺靈敏的資本,又是否找到屬于你的切入點呢?
互金的發展是在普惠金融理念下得以迅速擴張的,普惠金融是指在能夠負擔的情況下,有效為全社會各階層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提出主要是從國家政策層面,更加關注過去傳統金融所忽視的農村地區、城鄉貧困群體、中小企業等主體的金融需求,試圖實現金融資源的公平配置。而普惠金融再向前追溯,其典型的案例則是20世紀70年代,以孟加拉國、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結合自身國情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小額信貸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尤努斯創辦的鄉村銀行。時下從國家政策來看,提的較熱的詞匯之一是精準扶貧?;ソ鸬乃菰淳褪欠鲐毿再|的小額信貸,不忘初心,互金應該會有更大的成果。

傳統農村金融困境
目前我國農戶中約有27%可以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40%則是無法獲得有效的信貸支持。截至2015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26.4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不到29%,農村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僅為54%,大量的農村缺乏最基礎的金融服務。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金融機構自身的弊病:第一,傳統金融機構對于農商戶經營模式、資金流、周期都不是很了解,沒辦法做一般貸款服務。第二,傳統金融服務機構沒有渠道掌握農商戶的信息。第三,傳統金融機構風控手段比較局限。
二是農商戶本身問題:第一,多數的農商戶沒有使用資金杠桿的意識、沒有融資意識,認為用自己的錢是安全的。第二,傳統金融機構貸款所需要的財務信息抵押物、信用記錄對農商戶比較復雜。第三,農產品流動周期性很長,一般行業貸款產品不適用于農商戶。
互聯網+農村商機
2015年2月1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這也是中央一號文連續12年聚焦“三農”。意見指出,要建設現代化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另一方面,隨著當下“互聯網+”概念的不斷深入,傳統行業借助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進程不斷加快。當前農村金融的主要方式是正規金融機構十民間借貸。然而,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僅占全部貸款的50%,主流金融機構在農村的金融需求缺口達上萬億元?;ヂ摼W金融是破局農村金融的關鍵入口。
商務部發布的具體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3100億元人民幣,其中,實物型的網絡零售額超過2000億元,服務型的也就是非實物商品的網絡服務的零售額超過了1100億元。此外,去年上半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560多億元。值得關注的是,農村網絡零售額持續快速增長,增速明顯超過城市。去年農村網絡零售額環比增長13.48%,高出城市網絡零售環比增速4個百分點以上。農村網絡零售額在全國網絡零售額的占比持續提升,去年上半年已經占到14.14%?;ヂ摼W+為農村插上了翅膀。
互金的切入場景
互金進軍農村絕不該只看電商領域,應該從更高遠處入手,打通農村金融發展的全鏈條閉環,充分改造農村金融市場,能夠實現精準農業,因為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業無法彌補互金的略高昂的資金成本。發展精準農業,目的在于以較少投入達到同等或更高的經濟效益,并能夠改善環境、高效利用各類資源,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共同提高。在精準農業實踐方面可以切入的場景是供應鏈金融及物聯網的應用。
農業供應鏈金融體系,依據“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農戶+政府+銀行+保險+科技”的基本框架,圍繞核心企業對其上下游企業及農戶放貸,通過互聯網開放平臺以及整合資源的優勢讓供應鏈上的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無縫對接,省去資產端獲客以及擔保、風控等成本,從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取得經濟環境效益。
而農業物聯網仍然沿著互聯網思維,借助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數據的及時采集分析,打造智慧農業,為農戶帶來智能化、去人工化,據中信證券估算,未來農業發展一旦能應用物聯網,將極大地擴展農業市場,有望達到萬億級規模,為眾籌細分行業帶來商機。
隨著“互聯網+”應用重心下移,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獲得了國家政策激勵,機遇良好,農業物聯網或將掀起新一輪浪潮,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精準農業將極大地改變農村“靠天吃飯”的現狀,也為互金贏得更大的聲譽。(來源:互金觀察站)
聲明:網尊重行業規范,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確的作者和來源;農業行業觀察網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將受到本網站的追責。
如果您想第一時間獲取農業新思維、干貨、案例的資訊和商業分析,請您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農業行業觀察"或者"nyguancha",或用微信掃描左邊二維碼,即可添加關注,從此和我們建立直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