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案例|71歲“老干媽”再度露面:不貸款、不參股、不融資、不上市!
荷蘭國土面積狹小,與我國海南島的面積相當,且地勢低洼、緯度高、溫度低、日照短。在自然氣候條件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荷蘭能夠長期保持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的地位,其背后的原因發人深思。
一、荷蘭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表現
(一)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2007年荷蘭農產品出口額為676億美元,2011年增至893億美元,2013年為909億美元,創歷史最高,2015年回落至814億美元。雖然近年農產品出口總額有所起伏,但始終保持著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地位。從出口凈值來看,1980年荷蘭農產品凈出口額達44億多美元,1999年升至142億多美元,居世界第一,2008年增至295億美元,2012年為568億美元,[1]為史上最高,近年其出口凈值有所下滑,但其排名基本穩定在世界前三位。
(二)園藝產品出口優勢明顯,競爭力強
2014年荷蘭農產品出口807億歐元,其中設施園藝產品出口占世界園藝產品貿易總額的24%。[2]2015年荷蘭農產品出口813億歐元,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花卉83億歐元,占比11%;肉類76億歐元,占比11%;蔬菜63億歐元,占比9%。[3]
二、荷蘭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形成原因
(一)根據比較優勢原理,調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結構
荷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形成的關鍵節點可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正逢進口谷物價格低廉,荷蘭抓住這一機遇,從比較優勢原理出發,大膽嘗試合理配置與優化農業資源,力促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結構轉型,即多生產、多出口勞動密集型優勢農產品,少生產甚至不生產谷物等土地密集型非優勢農產品,通過進口彌補國內消費。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荷蘭逐步形成“大進大出”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模式,為邁向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奠定了基礎。
荷蘭之所以決定進行上述調整,一方面,通過進口谷物等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不但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擴大了農業外向度和出口競爭優勢。目前荷蘭農業結構中大田種植業和谷物種植業占比僅為10%和1%,谷物綜合自給率只有23%,小麥在糧食中的自給率最高,也僅有45%,且主要用作飼料。另一方面,其耕地極為短缺,而勞動力相對充裕,生產、出口單位價值高的畜產品、園藝產品及加工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比較優勢。
隨著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荷蘭農業生產逐漸向園藝、畜禽等優勢產品集中,其生產主體也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農戶轉變。以食用設施園藝作物為例,按種植面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番茄、辣椒、黃瓜,三者合計占比達79.8%;[4]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荷蘭的資本變得充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勞動與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品質和生產率。2014年荷蘭畜牧業和園藝業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55%以上和35%。[5]2016年荷蘭番茄產量從2000年的5.2億千克提高到9億千克。[6]
(二)加強對農業產業的扶持與頂層設計,創造有利于農產品出口的政策環境
荷蘭自古以來就是通商國家,在自由貿易大環境下,逐漸培育出“農業是產業”、“農業是食品產業一環”的觀念,并把農業當作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來對待。這從國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名稱由最初的“農業、自然與食品品質部”,后與經濟部合并稱為“經濟、農業與創新部”,演變為目前的“經濟創新部”(“農業”字樣已消失,以下簡稱“經濟部”)就可以看出。另外,在政府頒布的《2007-2011年政策規劃》及2010年制定的《行業創新鼓勵政策》中還明確提出,投入1.5億歐元巨資,打造包含“農業與食品”和“設施園藝與種苗”等產業在內的九大優先發展領域。
在堅持依靠科技創新發展農業理念的同時,政府積極采取各種擴大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政策措施。1983年~1992年,以促進農業增值為目標,荷蘭實行的是溫室生產農戶均可獲得50%政府資助的直補政策,之后調整為降低對設施園藝的補貼、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的政策。1996年荷蘭政府向農業部門撥款31.3億荷蘭盾,其中用于科學和知識傳播的費用占41.5%;[7]2008年荷蘭農業研發支出高達4.11億美元,遠高于英國等歐洲大國。[8]
2008年荷蘭經濟部下發了《荷蘭國際經貿合作政策說明》,強調企業要調整經營策略,實現國際化經營,并將中國、巴西等15個國家或地區確定為最具合作潛力市場;同時要求,自2008年起,經濟部下屬執行機構每年要幫助2500家企業開發國際市場,為1萬家企業解答各種難題,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世界經濟信息,加大對包括農業在內的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消除國際市場貿易障礙,營造良好的出口市場環境。長期以來,日本實施嚴格的進口檢疫制度,要求進口園藝產品100%無蟲害,這制約了荷蘭園藝產品的對日出口,后經交涉,日本放寬了限制。
(三)依靠集約化、自動化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率
集約化經營與自動化生產是克服自然稟賦條件不利、提高農產品單產與經濟效益的兩條重要途徑。為此,荷蘭在人均農田面積非常有限的條件下,依然選擇通過擴大農場單體量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統計顯示,荷蘭設施園藝農場(不含露地種植和牧場)的平均農地面積達3公頃,一些超大型農場甚至達到10公頃以上,單個農場年均收入是歐洲平均水平的5倍。[9]
不僅如此,荷蘭大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都實現了自動化。家庭奶牛農場大多采用機器人擠奶方式,既節省了勞動時間和強度,又提高了奶牛產奶量。目前荷蘭奶牛年均產奶量為我國的2.6倍,達8100千克。[10]荷蘭的花卉、蔬果等產品生產大多在溫室進行,可全年生產,并廣泛采用計算機監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應用自動控制,不僅降低了年輕人進入農業的門檻和農戶獨自開發技術的必要性,而且大大提升了設施作物的產出效率和品質。荷蘭園藝業僅用5.8%的土地創造出了35%的農業總產值;[11]番茄的鮮度、外相、無農藥等指標優于西班牙番茄,其單產也比歐洲其他國家高(見表1)。
(四)基于技術創新機制的智力支持,持續確保出口農產品競爭優勢
基于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金三角”農業技術創新機制,是荷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謂“金三角”機制就是從農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本著農民更有發言權的原則,負責政策扶持與工作協調的政府、進行基礎研發或應用研發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應用研發成果的農用廠商和企業化農戶,三方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同尋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其相互溝通過程是一個自動的協商過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知識轉移。
例如,當農戶提出需要新的生產設備時,由瓦赫寧根大學和特定的民間企業開發基礎技術,農用設備廠商購買技術專利后進行商品開發,農戶實際引進、使用時,農業咨詢公司或民間農業試驗場會提供技術支持。在科技成果轉換中,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早在1932年,荷蘭就制定了旨在促進大學與民間企業共同研究、技術轉化的法律,并成立了民營的荷蘭應用科學研究機構TNO,TNO承擔向民間企業推介大學的研究成果、官民協調等任務。
荷蘭“金三角”農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實踐形式是“食品谷”和“園藝產業園”。2004年,基于強化農業與食品產業競爭力的考慮,由地方政府主導,以瓦赫寧根大學為中心,創立了獨立的非營利性團體“食品谷”。“食品谷”是農業與食品相關的“知識中樞”,目前匯集了約1400家民營企業、21所研究機構、15000名研究人員,除發揮企業與研究機構間的對接、舉辦網狀組織活動、扶持新創企業等作用外,還與“種子谷”、Food Connection Point等國內產業園以及歐洲食品聯盟等海外產業園合作。
2014年瓦赫寧根大學與世界諸多頂級研究機構合作在“食品谷”成立歐洲研發中心,共同打造農業發展的智力引擎。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荷蘭園藝農戶組建了園藝產業園“綠港荷蘭”。目前已建成6個區域性“綠港”,共輻射4000公頃世界最先進的溫室。
“綠港”由種植、種苗、育種、溫室建設、物流、水與能源循環系統、農藥、環境、咨詢與金融等各類企業構成,荷蘭農業園藝組織聯合會、荷蘭花卉批發市場協會、荷蘭果蔬批發業協會、Rabo銀行等生產、加工、銷售、金融組織,以及土壤與水利用、施肥、氣象、作物護理等專家也加入其中,形成涵蓋教育研究、種苗開發、生產、銷售、流通的全產業鏈。由于各領域企業集聚一地,農戶可以完全應對從建設溫室咨詢、投資回收估算到溫室建筑施工等所有設施園藝相關的事項,并且有利于研發成果的吸收與利用。
食品谷和園藝產業園很好地反映了荷蘭發展農業、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想法,即知識資源是創新的生命,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謀求智力基礎設施的升級。
(五)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出口分銷渠道
荷蘭農產品流通環節少、損耗小,組織化、標準化程度高,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農民合作組織,冷鏈物流等流通基礎設施先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完備。
荷蘭80%以上的鮮花是通過拍賣市場成交的,這一平臺將眾多花農與全球各地的鮮花批發商直接連接起來,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大量且復雜的交易,日均交易在10萬次以上,年均交易額達44億歐元。有百年歷史的Flora Holland鮮花拍賣公司,為7000多家花農與全球2500個買家提供高效交易平臺,日均拍賣出售鮮花3000萬份,[12]成交品翌日就能出現在紐約、東京等世界各地的花店里。
蔬果、花球、谷物等領域的農戶,大多通過自發成立的合作社與批發商、零售商直接議價,達成銷售契約。
依據合作社架構,農民作為合作社成員的權益類似于股份公司的股東,由成員大會做重大決策和管理層任命,合作社在收購價格等方面能照顧農民利益。蔬果種植戶共同成立的Coforta合作社,其全資子公司“The Greenery”承擔約900個農場的產品分銷工作。The Greenery與歐美和亞洲的批發商、大型連鎖超市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緊密合作,除銷售產品外,還提供與具有相應資質的實驗室合作進行農產品檢驗、借助完善的物流網絡將蔬果直運到連鎖超市各分店、協助零售商做產品營銷和宣傳等多種增值服務。
在乳品、小牛肉、甜菜等行業,則由覆蓋產業鏈的大型集團,直接從所屬農場收購初級產品,加工成各類制品后進行銷售。乳業巨頭Friesland Campina公司擁有奶牛場1.4萬家,年收購牛奶約1000萬噸,其生產的奶酪、奶粉、奶油、黃油等制品銷往100多個國家或地區,控制著“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
實踐表明,從鮮花產品的“拍賣方式”,到蔬果等領域的“合作社集體議價方式”,再到乳品等行業“基于一體化集團的內部收購方式”,荷蘭結合不同農產品的特點而創新的多種現代化交易方式十分高效,是其成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渠道保障。
三、結論與展望
荷蘭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依靠進口谷物等土地密集型產品的供給模式,非但沒有影響農業發展和農產品供給,相反,還促進了本國其他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使許多農產品出口額居世界前列,成為人多地少國家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典范。可以說,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政策、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是荷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得以形成的基礎。此外,農業政策、農產品生產的集約化和工業化、農業科技進步、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完善等因素,在保持和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荷蘭在農產品出口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2014年夏,受產量偏高等影響,荷蘭番茄等農產品價格暴跌50%以上,農業損失高達3億歐元。[13]同時,主導品種的出口國際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土耳其、西班牙、摩洛哥等國的溫室園藝業發展迅速,通過引進綜合病蟲害管理(IPM),成功縮小了與荷蘭番茄在安全性上的差異;東歐各國也開始崛起,成為荷蘭新的競爭對手。
在花卉出口上,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哥倫比亞和馬來西亞等國產量大幅增加且價格較低,致使2014年荷蘭花卉出口占全球比重從2010年的58%跌至52%。[14]另外,荷蘭產農產品主要用于出口,貿易依存度很高,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數據顯示,2013年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的農產品出口制裁造成荷蘭出口總額減少至少4億美元;2015年前4個月荷蘭對俄羅斯農產品出口同比減少近40%。[15]
為繼續鞏固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荷蘭開始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流水線整裝設備、機械設施為代表的農業技術裝備與技術服務出口貿易。目前,荷蘭的畜牧機械、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園藝機械等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業廢棄物再循環、糧食生物燃料技術、農業節能等技術服務出口呈增長態勢。以生產家禽屠宰流水線整裝設備的Marel公司為例,其整裝設備主要出口海外,占世界市場90%的份額。同時,進一步開拓新的出口市場。2015年下半年荷蘭蘋果和梨獲準進入越南市場;2016年2月荷蘭牛肉和小牛肉產品獲準進入美國市場,荷蘭食品和消費品安全管理局正在與美國有關部門就出口許可證的技術性細節進行協商。
來源:今日頭條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98 篇
瀏覽:20051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字節跳動發布2025助農數據報告:數字技術助力新..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