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案例|71歲“老干媽”再度露面:不貸款、不參股、不融資、不上市!
每個成功的人,方式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一個“熬”字。
1
人生的差距
就是這樣拉開的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一個傳奇故事。
我的一個部門是做管理咨詢的,曾有一個農牧行業的客戶 ,十幾年前我開始做這個公司的戰略與企業文化顧問。當時,我到它在湖南的分公司搞個市場調研,陪同的是一位區域經理,姓陳,我喊他小陳。
我們到一個縣里后,我見他對這個縣的市場情況很熟,說起來如數家珍。我問,你怎么這么熟悉這邊的情況啊?他說:我大專畢業就在這家公司做業務員。從去年開始做這幾個縣的區域經理,我就把家從省城搬到縣城住了。我先用一周時間把全面情況了解清楚,再作一個市場拓展路線圖,然后按這個路線圖,一個村一個村地打開市場,有的時候碰到難啃的骨頭,就需要來回跑十幾趟。我聽他說起來是談笑風生,但心里知道跑農村市場,風里來雨里去是很辛苦的。吃不了苦,耐不得煩,是很難做出像樣業績的。
幾年后,在北京這家公司總部我又碰到小陳。他告訴我他早己經不在湖南了。先是因為分公司換了老總,調他去管生產。兩年后,總部又把他調到一個邊遠省區做分公司總經理。他說,之所以有這個提撥機會,是因為這兩年管生產,雖然個人的業績工資降低了,但我利用這兩年熟悉了生產管理。這次總部調我去分公司做負責人,主要是考慮我生產和銷售都做過,都抓過,對我放心。
我還聽說這小陳還挺有遠見。公司幾年前推行員工持股制,一般員工對公司的發展沒有信心,不敢買入。而小陳每年都要將大部分工資獎金用來購買公司股票。
十年后,他服務十幾年的這家公司股票終于在深交所敲鐘上市了。據說他的股票價值當年就逾一個億。
熟悉他這段經歷的公司前輩都點贊道:這小子終于熬出頭了!
我還認識這家公司的另一位老員工,跟小陳比他還要能干一些,當時職位也高。但是這個人二十多年過去了,快50歲了,現在還是兩手空空。為什么?因為他在這個公司干了幾年的時候,看到公司還小 , 自己收入也不高,便跳槽到了他認為更好的公司。后來還是覺得不得志,便想我為何不出去創業呢。但他創業也沒常性,總想賺快錢。一個行業沒干幾年,見難做起來,就換另一個新行業。雖然他能干,但至今還是無所作為。
這兩人不同的人生道路與結局 , 使我想起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男人聽說山里有高僧,便跑去尋求高僧的指點,希望找到發財的秘籍。高僧讓他先打掃庭院。他干了一天就不耐煩了,不想干了。
高憎手捧著一小袋稻谷種子,對他說:“你看這袋種子,長出稻谷來要費時四個月的。你呢,做事一天都熬不住。你的耐心還不如一粒稻米的種子,怎么聽得到財富的聲音?”
2
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但這種熬是一種智慧
前一陣子,網絡流傳起了各種關于“成功是熬出來的”的雞湯文章。我的一位做公司高管的學生,跟我議論道:扯淡吧,這世上熬的人多了去,有幾個人熬出頭來了。
我看了下那些文章說的不無道理,但我這學生講的也是現實。這個矛盾引起我的思索。經過一番思考,我得出了三個結論:
第一,熬這個字啊看起來一個字的事,實質上可牽扯出我們的人生觀與成功觀。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說明人人在一生中都向往高處的成功。但往高處走是一種辛苦活,是一種不舒適的體驗。
據我看到的、我經歷的而言,所有的成功,不在人們身心感受的“舒適區”,而都在“不舒適區”。
第二,任何人只要想成功,想要登上大大小小的成功山頂,就必須進入“不舒適區”,學會熬,忍受住各種身心的不舒適,不逃避,堅持到底,才能熬出頭。
第三,熬是一門功夫,是一種智慧。熬,要有講究,要有方法,并非所有的熬都有善終,都有好結果。
所以,我把熬的能力、水平與智慧含量,稱之為“熬商”。
可以把熬與“熬商”分成三類:
(1)傻熬。這種熬雖然也在“不舒適區”堅持著,但屬逆來順受、不思進取一類,熬是熬了,只是熬不出啥好結果來。
(2)苦熬。這種熬倒是有開拓精神,但是太折騰,亂折騰,把自己弄得身心辛苦,事情也不容易成功。
(3)智熬。智熬講究的是明明白白的熬,安安靜靜的熬,有效能有效率的熬,不逃避,不被動,不盲目,不混亂,不焦躁。這種熬,既能成就人,又能成就事。
本文開頭故事中的那位億萬富豪員工,就屬于“智熬”型的。
3
忍受、堅持
再忍受、再堅持
人生有如一場馬拉松賽事,很多時候熬是唯一的正確選擇,必須靠熬。忍受順從那些必要的不舒適,一步一步地努力,不輕易放棄,熬得住,才能出頭,才有柳暗花明。
比如:
學習與成長過程的辛苦,
發展過程身處低層的卑微、坎坷與委屈,
做事過程的步驟與煩瑣、壓力、煩惱,
等等這些,你必須熬,
不但需要堅持,還需要忍受順從。
比如:
面對困難,
遇到失敗,
遭受損失,
處在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困境,
這些時候,你必須熬,
必須堅持與挺住,不能放棄。
一位資深投資人見過不少創業者的起落沉浮,她說:遭遇逆境時,很多創始人很著急,員工走了,高管辭職了,競爭對手拿到錢了,然后成長沒有了,很慌。我想跟你說,其實沒什么好慌的,你想一個企業生命周期如果是20-30年,這一年的痛只是很短的時間,而且很多偉大公司都經歷過,這些痛苦都不是什么事,你只要活下來就有希望。
熬過去了,你就出眾,熬不過去,你就出局。
4
熬,是一種修行
孟子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過來的大白話就是:上天將重大責任賦予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總不如意,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覺悟,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以前不具備的才能。
熬,表面上是一種受苦受難,實質上是一種修行與升華,就像林語堂所說:“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不會一馬平川,都不會事事如意,如果你視“熬”如喜好,如果你視“熬”如修行,如果你能經受所有磨難的考驗,待到峰回路轉的那一天,就會收獲超乎常人的喜悅、堅毅、寧靜的內涵。
如此,有的熬,你便能化苦為樂;有的熬,你便能心硬如鐵。
從此以后,面對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會不驕、不躁、不懼、不惑、不憂、不妄為、不退縮;活在當下,該睡睡,該吃吃,該干干,耐心耐煩,沉浸其中,寧靜致遠。
5
熬,是一種戰略
幾十年前,抗日戰爭初期,國人有兩種主觀性的主張:一種是盲目樂觀的速勝論,另一種是悲觀的失敗論。毛澤東則冷靜地實事求是地提出了“持久戰”思想,認為速勝論會導致盲干而失敗,悲觀論會導致放棄抗戰而投降,二者都是錯誤的。正確的選擇是應構建和發揮中國相對日本在空間與“熬”的優勢,才能以弱勝強贏得戰爭。抗戰的最終勝利,應證了毛澤東的戰略遠見。
熬,要建立在深刻與遠見的認知上。
我們想做成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自身的規律與時間周期,熬就是對這個規律與周期的認識、尊重與順從及戰略執行的堅持。
熬,是對機會的認識、尊重與順從、等待及積蓄。
我們不僅要在戰術層面上熬,更要善于在戰略層面上熬!在更有價值的領域或通往更大價值目標的路上熬。
成功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善熬的人不多。
6
熬是精進
扎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深諳此道,他要求自己讀書,要一頁一頁地讀,不讀懂這一頁,不翻下一頁。只有養成這種精進功夫,才能學有所成,才能成大器!
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看來他是反對浮躁、淺嘗輒止的找捷徑的做事與學習作風的。
“結硬寨,打呆仗”,是湘軍的基本戰術。
曾國藩是一個“守拙”的人,從不相信取巧的事物。湘軍每開到一個新的戰場,無論寒雨,立即挖壕溝,一道加一道,直到讓敵人所在城堡圍得水泄不通。等到城內彈盡糧絕,然后輕松克之。
曾國藩就這樣,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贏世界上最聰明的仗。
7
最大的危機
在你自己的內心里
馮侖說: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為什么用熬?
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鼓勵,但你不需要;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泄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能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這就是人生。
這個“熬”字很傳神。孝莊對康熙說:“孫兒,大清國最大的危機不是外面的千軍萬馬,最大的危難,在你自己的內心。”
不輕易放棄,不隨便離開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一念到天堂,一念下地獄。你的心在哪兒,你的成就就在哪兒!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不會一馬平川,在熬的過程中嘗盡各種滋味,待到峰回路轉的那一天,肯經受這場修行的人,就會收獲超乎常人的堅毅品格。
為什么一個老板再難,也不會輕言放棄?而一個員工做得不順就想逃走?
為什么一對夫妻再吵架鬧矛盾,也不會輕易離婚?而一對情侶常為很小的瑣事就分開了?
說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關系上投入的多少,決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壓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堅守多長的時間。
熬得久了,心性磨練得堅韌了,他們就算在百折千磨中,也能成為可以被打倒,卻絕不會被擊垮的人。
8
本事都是逼出來的
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要有所激發和有所逼迫。被擊敗、被輕視、被羞辱,未必是壞事,反而因此被激發小宇宙,逼出戰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敗的人只會逃避困難,必然失敗。
為什么用熬?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泄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
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小時候的曾國藩和所有孩子一樣,并非天資聰穎,其智力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
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俊杰比起來也確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
李鴻章也是17歲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一個神童,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
但是,曾國藩的成就卻超過很多聰明人,這得益于曾國藩的勤勞和堅持。
修養自己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的堅持。
可以說,正是不斷地堅持、不斷地熬,曾國藩才從一個普通人逆襲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曾國藩深諳此道。
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
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給我們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不斷精進,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三十一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且長期堅持。
普通人堅持一天,一周,一個月,很不容易了,一年夠長了吧?
他堅持了多久?半生!
就曾國藩練習書法來說,他自幼練習書法,一直到老。
終其一生,所寫的日記、書信及奏稿數以千萬字計,均為楷書或行書。
這份耐心,這種毅力,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本事多半是逼出來的
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在清末洋務運動中,他因促成并且經理了兩件大事而彪炳史冊: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組織了第一批官費赴美留學幼童。
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國藩對容閎抱有極大希望,一力促成其辦廠辦洋務,然而容閎近年在辦事的過程中,深感處處棘手,步步難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還是挺下來了。
有一次,容閎本想向曾國藩吐一肚子苦水,誰知道曾國藩卻說:“老夫活了五十多歲,經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容閎便不敢再講了,硬著頭皮把總督交給的擔子擔起來。
要有所激發和有所逼迫。被擊敗、被輕視、被羞辱,未必是壞事,反而因此被激發小宇宙,逼出戰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著名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曾說,曾國藩的本色是一位詞臣、一介文人。他成為一個軍事家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
咸豐二年7月,曾國藩南下江西赴任鄉試主考的半途,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道回家奔喪,就在這時,太平軍沖出廣西,取道湖南北上,并連克湘北數城,更進而打下了漢陽。朝廷內外一片驚慌。
為協助地方政府維持秩序,咸豐帝決定,采取嘉慶年間大辦團練的辦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國藩為第一個團練大臣。
但他上報朝廷要為母守靈。到12月中旬,當得知武昌被太平軍占領,他才不得不出山。
這個時候曾國藩的臨危受命,既有他接受朝廷命令的職責所在,也有保衛父老鄉親的責任感,更有承擔天下重任的使命感。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正是憑著這樣的精神和信念,作為一介書生的曾國藩才能指揮軍隊,于道德學問之外,成就偉業。
內容來源:論語 作者:紅館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98 篇
瀏覽:20048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