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發展現代農業等部署后,又一項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國家方略,充分反映了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視。當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田園綜合體建設,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規劃編制、個案介紹和政策文件解讀等方面,對其理論基礎及未來發展的系統思考還有待深入。為此,本文通過對國內多個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的分析,從認識論和實踐觀的視角出發,審視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建設模式、本質屬性以及未來關注。
1、概念辨識
“田園”一詞,實際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
(1)字面意思,即田地和園圃 (fields and gardens)的簡稱;
(2)泛指農村,從所在地角度, 田園就是鄉村 (countryside);
(3)描繪風光自然的鄉村時用“田園” (pastoral),尤其是以理想化和習俗化的手法, 即我們所說的“田園意象”。
農耕文明發源而來的中國社會,歷來對“田園、農村、鄉村”高度重視并有著特殊感情, 從古代文明到現代生活,田園總與詩意、恬淡、放松相關。而現代性背景下, 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田園又成了“盛世鄉愁”“詩意棲居”“放慢節奏”的寄托地。因此,田園綜合體中的“田園”,雖同時包含這三個層面的意思,但更加側重“田園意象”的傳達,即發生在廣大鄉村土地上的詩意化的鄉村風光和舒適的生活方式。
綜合體 (complex)的出現,最早源于城市綜合體 (urban complex)建設。當人口聚集、用地緊張到一定程度時,首先會在城市聚集體的核心部分出現城市綜合體這樣一種綜合形態,它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是一種新的商業空間形式,強調服務、商業和資源集聚。而后繼出現的旅游綜合體、商業綜合體、農業綜合體等概念,都是從城市綜合體衍生和借鑒而來。
有學者認為,田園綜合體與農業綜合體、農旅綜合體等一脈相承,只是視角不同。田園綜合體基于鄉村地域空間的角度,包含農業、文化等多種復雜元素;農業綜合體則從產業的角度出發,以農業產業為發展之重;但兩者都屬于多產業、多功能、多業態并存,與區域經濟發展有密切的聯動性。而農旅綜合體則是從產業融合的視角,把農業旅游作為向外聯系的突破口。從田園綜合體和農旅綜合體的功能來看,兩者都是融合農業與旅游業的重要載體,更是打造和實現田園意象、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但田園綜合體的功能則更加多元和完善,產業鏈更加延伸,價值鏈、利益鏈更加完整,旅游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過渡,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產業為主導并具備鄉村旅游等多項功能。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簡為圖1。
圖1 農業、田園、農旅綜合體簡明關系
基于前述分析,我們可將田園綜合體理解為一種新的鄉村空間形式。從業態角度看,它是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從功能來看,它以農業產業集聚為主導,同時具備鄉村旅游等多項功能;從田園意象 (感知主體)來看,它描繪了一幅恬淡浪漫的田園圖景,是鄉村性、地方性和創造性的體現。
2、案例解讀
2.1 試點項目
國家試點項目是田園綜合體最具代表性的案例。2017年,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補充通知》后,決定在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并重點支持河北等10個省份開展試點,每試點省份安排試點項目1~2個,并安排中央財政資金4000萬元~5 000萬元。具體創建項目見表1。
表1 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項目
此外,入圍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項目的還有廣東河源東源縣燈塔盆地田園綜合體、江蘇泰州興化千垛田園綜合體、甘肅榆中縣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牧歌綜合體及河南浚縣王莊鎮田園綜合體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2.2 建設模式
從功能性而言,試點項目主要有農業產業側重型和農旅休閑側重型兩類。其中,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如河北“花鄉果巷”、四川都江堰和浙江“花香漓渚”田園綜合體等,以農業生產、產業加工為其核心功能,主要任務是保障基礎農業、發展特色農業,同時兼具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等多重功能;而旅游資源較好或旅游市場較成熟的地區,則以田園意象的實現為基礎,將農業產業作為吸引旅游的平臺或項目,以田園風光和生態度假為重點,滿足城鄉居民的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等需求,如廣東“嶺南大地”、浙江“田園魯家”等。根據已有田園綜合體開發現狀,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從資源基底和空間布局的角度,在綜合開發的背景下, 可將田園綜合體歸納為4種建設模式。
(1)優勢農業主導模式。該模式目前是田園綜合體的最主要建設模式之一,也是田園綜合體核心精神的體現。即圍繞具有區域優勢、地方特色等條件的農業產業為主導,以產業鏈條為核心,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經營、開發等環節入手,推進集約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打造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園,著力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帶和重點生產區域,培育發展一批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引導效應,并以此為基礎,帶動形成以農業為核心的田園生產、綜合體開發模式。如國家試點創建中的河北“花鄉果巷”以梨、葡萄等果業為核心;廣西“美麗南方”采取“蔬菜+養殖+葡萄”為主導;四川都江堰項目則紅心獼猴桃種植為主導;浙江“花香漓渚”以高端花木為產業核心。
(2)文化創意帶動模式。該模式是以文化創意產業帶動三產融合發展,著重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產業融合。即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基礎,依托當地鄉村民俗和特色文化,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引導,推動農旅結合和生態休閑旅游,形成產業、生態、旅游融合互動的農旅型綜合體。該模式常以文化創意企業的入駐為發展動力,以特色創意為核心,開發精品民宿、創意工坊、民藝體驗、藝術展覽等特色文化產品,打造青年返鄉創業基地以及擁有生態旅游、鄉土文化旅游和農事體驗功能為核心的創意型綜合體。如國家試點項目中的山東“朱家林”,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鄉村生活美學館、主題民宿一條街、再生之塔、創客中心等核心項目,吸引北京觀筑、山東燕筑、水墨華清、山東智造等30多家文創機構入駐;又如四川明月國際陶藝村,依托7000畝竹筍園、3 000畝茶園,發展以陶藝為核心的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吸引文化藝術類人才入駐,配套建設書院、客棧、茶吧、民宿等文化和生活服務設施。
(3)自然資源引領模式。該模式通常以區域內具備競爭優勢的自然資源為前提,通過地域優勢型自然資源的引領,發展度假旅游、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為核心的田園景觀和休閑集聚。該模式最為接近典型旅游項目的建設,同時又對產業融合尤其是農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給予關注。如國家試點中的山西臨汾項目即以汾河濕地生態資源為核心,規劃“一帶一園一莊三區”;漢中市洋縣“魅力龍亭”項目則通過朱鹮濕地休閑旅游為引領,逐步建成以新型農業經營為主體的田園綜合體。
(4)市場需求引導模式。該模式通常根據一定區域內消費者群體的實際需求為建設重點,通過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田園綜合體的聚集。通常來說,以滿足消費者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農事體驗等需求為核心。該模式通常位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的城郊鄉村,以田園風光和生態環境為基礎,為城鄉居民打造一個貼近自然、品鑒天然、身心怡然的聚居地和休閑區,感受農耕文明,形成一個以田園生活、田園體驗為主要特色的生活型綜合體。如中國首個田園綜合體無錫“田園東方”,距無錫市僅30km,公交可達;并輻射上海、南京、蘇州三個較大的客源市場群體,交通便利,自駕游當日可輕松往返。該綜合體擁有陽山火山、水蜜桃等資源,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等產業為一體,打造田園休閑體驗地。又如廣東“嶺南大地”項目,依托廣東較為成熟的客源市場和珠海優越的區位條件,以嶺南文化為內核,打造鄉村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基地以及嶺南鄉韻、田園水鄉主題的特色村莊。
綜上所述, 田園綜合體是建立在國家宏觀指引、各地實踐探索基礎之上的新生事物,沒有統一的建設標準,開發原則可以概括為立足本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田園綜合體通常都具有市郊型區位、交通便利優勢;在綜合建設的基礎上, 各田園綜合體項目在農業產業、農事體驗和旅游體驗等空間功能布局方面各有傾斜和側重。
2.3 內涵結構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可概括為優勢農業主導、文化創意帶動、自然資源引領和市場需求引導。從已公布的國家試點來看,雖各省情況不一、各有特點、各有側重, 但總體上呈現這四種建設模式的“兼而有之”“綜合開發”和“多元性復合”特征。相較于傳統的農業園區或農旅項目,其規劃范圍更廣,投資力度更大,建設規模呈現大尺度、整體開發等特點。本文認為田園綜合體的內涵結構可由此歸結為鄉村性 (rurality)、地方性 (placeness)、創意性 (creativity)的綜合呈現,如圖2所示。三者之間在呈現過程中存在一定交叉,體現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這也是田園綜合體未來發展應給予重點關注的。
圖2 田園綜合體建設模式與內涵結構
3、未來發展與關注
3.1 鄉村性呈現
田園綜合體的旅游休閑功能是鄉村旅游的范疇。作為鄉村旅游經典研究成果之一,Lane認為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本質與核心,并從人口規模、土地利用、社會結構三個維度審視鄉村性。鄉村地理學家Clout認為,鄉村是人口密度較小、田園特征顯著的地區,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小規模的聚落以及特有的簡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鄉村性描繪了鄉村空間與地域類型。農耕文化植根于華夏民族之骨血,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與社會關系。但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鄉村性在諸多區域已逐步被消解。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持鄉村性將是田園綜合體的未來重點關注之一。具體來說,鄉村性的保持應從人口、土地和社會結構三方面來加以關注。
人口上堅持原住民、原規模。保持鄉村原有居民的參與而非將原住民遷出、大量引進外來人口;保持原有人口的低密度、小規模。Brohman認為,保持鄉村性的關鍵是小規模經營、本地人所有、社區參與、文化和環境的可持續。當地人是鄉村文化的傳承人和展示者,沒有原住民參與的鄉村性始終是一個偽命題。
土地上堅持原生產、原生態。鄉村原有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兼集林、牧、副、漁業,它不僅是生產方式,更是農耕文化的動態展示,沒有農業生產,鄉村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原生態指鄉村原有的環境與生物構成的統一整體,包括鄉村的自然景觀、動植物體系和農業生產帶來的景觀 (如梯田)。基于鄉村的土地利用結構,必然會把鄉村和生態體系聯系在一起,兩者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當生態體系遭到破壞,鄉村也會失去平衡。因此,農業生產結合本地實際,尊重歷史、尊重鄉村原有的生態體系,將是鄉村性保持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會結構上堅持原生活、原居房。相對于都市,鄉村有著游離于現代化之外的、簡單的、慢節奏的樸實生活狀態,是鄉村性的魅力所在。有研究顯示,鄉村的生活方式能緩解壓力和緊張,通過參與、體驗鄉村生活方式有關的各種活動,都市人可以放松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正所謂“鄉愁”“田園”,既是離鄉漂泊的人對過往生活經歷的回憶與懷念,也是都市人對“異質”生活的向往,鄉愁、田園在“納鞋底、磨豆腐,一棟老屋、一縷炊煙”這樣的生活場景中得到慰藉。建筑是凝固的歷史,鄉村原有的房屋格局、用材、建筑形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的社會關系,包括宗族關系、長幼關系等,是鄉村寶貴的物質遺產,應使用修復、改造、完善內部功能等方式適應現代居住要求的變遷,而非簡單粗暴的拆除、新建。
與鄉村性相對的是偽鄉村性,它表現為鄉村文化被過度的“舞臺展演”和消費體驗的“麥當勞”化。在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應注意避免。
3.2 地方性呈現
地方性 (placeness) 通常是指一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性。地方性來自于主體的地理認同, 因此地方性認同形成于地方性建構過程之中,是對地方特殊性的情感偏好與情感滿足。中國遼闊的地域和復雜的地貌形成了多樣化的區域人文地理景觀,不同區域的鄉村因環境、氣候、物產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地方方言等[19]。如何更好地通過田園綜合體呈現其地方性,使主體對地方形成認同,便成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未來關注。區位 (location)、場所 (locale)、地方感 (sense of place)被認為是地方的三個基本結構。
區位即事物所在的位置,體現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是鄉村地方性最直接的表現。田園綜合體所在的區位不同,首先是“此地方”與“他地方”的差別。如河北地區和浙江地區的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無論在具體的主導農業項目還是地方文化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其次,區位也是相對優勢的顯現。如陜西的渭北黃土塬地,但這種封閉,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故而能更好地保存傳統文化,具有更鮮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質。
場所是社會關系建構所依賴的環境,是社會互動的載體。“田園”是“田園綜合體”的精神與物質載體,是地方性場所的體現。關于“田園”場所的建構,存在著兩對關系的互動:人地關系,即主體與環境;人人關系,即主體之間。兩者的互動使外部環境、內部空間與社會交往進行有效組合,使田園綜合體的“田園”場所成了“關系的綜合”。其獨特的場所特質,是“田園”這一地方性的具體展現,同時也為“他者”的田園體驗提供具體環境和方式。如田園綜合體的外部環境應展現田園景觀,內部空間以田園生活為落腳點,社會交往則通過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來實現。
地方感是人對地方主觀或情感上的依附,聚焦于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聯結,包括情感與延續行為。田園綜合體于當地居民而言,是其生活的地方,是鄉土 (homeland)所在,他者眼中的田園生活、田園經驗, 是其內化的生活方式,更是其依戀的鄉土、始終延續的地方感;于他者而言,喜歡、停留與居住等行為,是對該地方的認同與依戀。因此,成功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是以當地居民為基礎的地方感建構,進而促使更多外來人口對該地方產生情感依戀和反復歸來等延續行為。
與地方性相對的是無地方性 (placelessness),指認同逐漸弱化并相對地方中的人失去意義的地方,是地方性消弭的過程。它表現為過度的人工化、商業化,如“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現象;是地方的“無意義、無認同”和服務標準化的體現,缺乏本土人文特征。無地方性并非代表不好、劣質等,其背后是全球化和現代性的浪潮,但田園綜合體恰恰是對該浪潮的“逃逸”,因此在建設中應予以避免。
3.3 創造性呈現
創造性通常指主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即普通意義上的別出心裁、新穎獨特。相較于過去的農家樂、古村落、民俗村和度假村,田園綜合體無論從政策、資金支持和開發尺度上,都擁有更強大的支撐,這為其發揮更多的創造性優勢提供了孕育土壤。
就產業而言,田園綜合體的創造性體現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產業的高度融合。在提高設施使用率、減輕環境壓力、營造宜人空間等方面,田園綜合體相對于單一功能項目具有很大優勢。相較于傳統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中強調的三產融合、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建設,即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也是農村資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徑。
就市場而言,田園綜合體的創造性體現在市場的唯一性與排他性,其核心是差異化。差異化是區別于田園綜合體之間、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最核心競爭力,沒有差異化,也就無所謂“流動”。差異化的實現,是基于市場唯一性與排他性的實踐。因此,田園綜合體應深度挖掘地方性、保持鄉村性,以爭取更大的市場。
創造性思維是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 突破原來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去看待問題或者解決問題。作為新興事物,田園綜合體的開發和建設應摒棄傳統項目的“大而全”理念,結合區域文化與特色資源,創造性地提出支撐項目定位的亮點與引爆點。同時,注重高起點、高質量地規劃開發,避免同質化低端競爭,突出地方特色和田園情懷,努力呈現鄉村美學與地方文化,凸顯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意象構成的綜合性地方。
綜上, 田園綜合體既要關注其“田園”基底下的鄉村性, 也要保持其作為“某個地域”“該地方”的地方性,且在發展中開辟一條能更好地爭取市場、具備創造性的新路徑。其未來關注可歸結為圖3。
圖3 田園綜合體的未來關注
4、結論與啟示
4.1 結論
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使農村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一系列變化,在農業經濟的地位下降、農村經濟調整、農村服務部門的興起和地方服務的合理化、城鄉人口流動、社會發展要素重組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下,農村地區面臨重新塑造。在這樣的鄉村重構、鄉村轉型背景下,田園綜合體的出現,是鄉村重構階段性的要求和體現,也是我國鄉村空間實踐的新嘗試。本文將田園綜合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田園綜合體的概念、試點項目、建設模式進行分析,試圖發現田園綜合體的本質屬性與未來關注。主要結論如下:
(1)田園綜合體是我國鄉村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新型鄉村空間安置形式,這種空間安置形式以農業產業集聚為主導,是融合三產的新業態,并具備鄉村旅游、農事體驗等多項功能。
(2)綜合分析國家在18個省布局建設的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發現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情況雖百花齊放、因地制宜,但總體上呈現綜合開發、復合多元特征。建設模式基本可概括為優勢農業主導、文化創意帶動、自然資源引領和市場需求引導4種模式。
(3)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性、地方性和創造性的綜合體現。三個屬性既有區別又有交叉, 具體表現為田園生產、田園景觀、田園體驗、田園生活和特色文化在三者之間的交疊。但總體而言,田園綜合體所呈現的鄉村性是其共性,地方性是其個性,創造性是其手段,這既是田園綜合體的本質屬性,也是其未來的重點關注。
4.2 啟示
整體來看,我國的田園綜合體尚處于探索階段,各地區仍在不斷探索其發展模式和路徑,因此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社會資本對農村資本的占用和對農民權益的擠壓、產業內部動能不足、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發展特色缺乏、同質化現象等。
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多重功能,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生命體。因此,未來的開發建設中,如何更好地、有創造性地保持其鄉村性,挖掘其地方性,是值得業界關注的問題。田園綜合體項目中強調的三產融合、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建設,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也是農村資源有效組織、高效利用的新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作為鄉村空間安置與利用的階段性產物,田園綜合體與城市綜合體發展經驗相悖的是,其本身并沒有一個聚集基礎,而是意圖通過項目來吸引聚集。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立足當地實際,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土地保障、管理機制、科學規劃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不斷探索創新,鼓勵創意農業、特色農業,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從而激發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活力。
文章來源:瑞洲文旅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96 篇
瀏覽:37417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