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氏、牧原、雙匯、新希望……這 13 家農企,成 2019 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市值 500 強!
一頭連著原產地,一頭連著消費者,產地市場已經成為農產品流通中不可缺少的中間鏈條,發揮著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物流集散、科技交流、會展貿易等多個功能。目前我國產地市場數量眾多,但大多數存在基礎設施薄弱、功能單一、管理效率低下、支撐體系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流通業發展的要求,面臨巨大的危機和挑戰,尋找全新的發展模式、實現轉型升級已經勢在必行。
產地集配中心是指建設在農產品主產地和生產基地所在地,以實現產地農產品的集散為目的,具備檢測、預冷、分選、加工、冷藏、配貨和信息平臺等基本功能,以及品牌建設、流通主體培育等附屬功能的流通基礎設施。一般應擁有500噸以上冷庫、1000平米以上集配(收貨和配貨)場所、加工車間、農產品質量檢測室、信息管理系統及配套辦公設施。產地集配中心是產地市場的進階版本,相比產地市場而言,產地集配中心功能更加全面、配套更加完善。打造產地集配中心,突出農民主體,助力農產品上行,對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多渠道、少環節、促增收”的農產品流通新格局。
一、產地市場發展現狀
(一)三級產地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圍繞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茶葉、花卉等農產品,重點依托現有市場基礎,在優勢產區和重要節點積極推動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近4500家,其中產地市場約占70%,已建成以洛川蘋果、牡丹江木耳、舟山水產、贛南臍橙、重慶生豬、斗南花卉、眉縣獼猴桃、荊州水產、定西馬鈴薯等13個全國性產地示范市場,區域性產地示范市場100余個,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全國性、區域性、田頭示范市場三級產地市場體系。
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龍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部分市場發揮了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的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會展貿易中心“五大功能”,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品牌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國家級長白山人參交易市場,已建成以鮮參、干參、精品參為主的三個交易區和人參產品展銷中心、質量檢測中心、人參追溯中心和倉儲中心,具備人參批發交易、物流集散、質量檢測、流通追溯等功能,人參年交易額150多億元,市場份額占全國80%,占世界70%,極大地帶動了國內人參產業的發展。斗南花卉市場2018年鮮切花交易額78億元,占全國鮮花交易額的70%,銷往世界50個國家。牡丹江木耳市場輻射帶動黑龍江總產量的80%以上,全國50以上。眉縣獼猴桃市場年銷量占陜西省1/2、全國1/3。
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建立在農產品優勢產區,能夠輻射帶動市場所在縣及周邊縣優勢產業發展,是引領區域主導產業發展的“橋頭堡”,是區域內農產品的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是連接產銷市場的重要紐帶。如山東煙臺蛇窩泊果品批發市場,屬于國家級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現已發展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果品批發市場,占地13.32萬平方米,攤位300多個,被評為“山東省果品產、加、銷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全國優秀果品批發市場”,形成了集果品生產、批發、銷售、倉儲、加工、出口為一體完整的果品產業鏈,并以果品產業為支撐,以批發市場為龍頭,形成了包裝物料生產、生產資料經銷、物流運輸、電子商務、餐飲服務等完備的配套產業集群。
田頭市場。2014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在河北、海南、云南等10個省份支持建設了53個田頭市場示范點,著重改善基礎設施,規范建設標準,強化分等分級和商品化處理,推進農產品“出村進城”。比如在蘋果銷售環節,有的田頭市場直接對接市場銷售或電商銷售,有的田頭市場甚至對接國外市場,如山西超正果業蘋果經過嚴格的品相篩選、清洗加工、病蟲害檢測等多道工序之后外銷,2018年出口泰國蘋果486噸,創匯61萬美元。此外,大部分田頭市場還與各大超市對接,如百果園、中美等,主打中高端市場。
(二)市場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市場交易需求的提高,農產品產地市場快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部分產地市場實現了退路進場,部分市場逐步建成集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包裝倉儲、冷藏冷凍、檢驗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交易市場,其中我國農批市場冷庫數量占全國總冷庫數量的40%左右,為各類型冷庫中最高。另外,節能設備、廢棄物循環利用處理、安全監控等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產地市場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輻射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比如陜西省洛川蘋果產地市場,自2011年以來累計完成各類投資23億元,同時建成了土基、石頭、老廟、舊縣等9個鄉級市場。不斷完善配套加工體系,建成9家果汁、果醋飲、脆片加工企業及11條4.0智能選果線,蘋果分選能力達80噸/小時,實現蘋果產品一致性,提高商品價值;積極推進果品貯藏能力建設,蘋果冷氣調庫151處796座,總貯藏51萬噸。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全縣蘋果營銷企業達到135家,蘋果專業合作社達到550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建成洛川蘋果專賣店114家,批發門店33個。
(三)產銷銜接服務不斷加強
各地骨干農產品產地市場充分發揮其產銷銜接服務的優勢和功能,在搜集發布產銷信息、產銷對接合作等方面緩解了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推動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與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摸清各類應季上市鮮活農產品品種、產量、上市時間、儲運能力以及需求量、銷售渠道等基本情況,加強了農產品產地市場運行形勢研判,促進產銷有效對接,推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規?;?、區域化、標準化和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四)新興交易模式大量涌現
目前,我國農產品交易已經形成了基于農產品產地市場的電子商務交易、拍賣交易、期貨交易、農超對接、社區直銷等新興交易模式,并且隨著各產地市場不斷普及電子結算、建立數據分析系統,這些新興交易模式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與傳統線下農產品交易方式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我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其中,電子商務交易發展勢頭尤為迅猛,已有近五成重點大型產地批發市場自主開展電子商務交易,田頭市場與電商企業戰略合作也進一步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和運營機制不斷創新。城市社區直銷菜店數量也顯著增長,“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等營銷方式穩步發展,各地連鎖配送專賣企業數量有所增長,無論是農產品電商、社區直銷菜店、連鎖配送等,其貨源大多來自農產品產地市場。同時,農產品產地市場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要求,逐步進行轉型升級,并開展農產品產地市場大數據平臺建設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二、產地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薄弱,初加工水平低
總體來看,大部分農產品產地市場的基礎設施設備仍然十分落后,產地市場仍是農產品流通領域最薄弱的環節。目前多數農產品產地市場仍為露天交易,甚至有些產地市場只是季節性臨時設點,幾乎沒有任何配套基礎設施。缺乏預冷庫、保鮮庫、冷藏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電子結算等基礎設施,分級、分選、包裝和裝卸多由人工完成。服務功能上也多以提供交易場地為主,缺少增值服務。大部分產地市場農產品不經分揀、修整、清洗、預冷、批量包裝等加工處理,仍然處于粗放式銷售模式,產業鏈條短、加工能力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只有部分產地市場建立了配送中心,但僅限于提供少量車輛,且多委托給第三方承包經營,產地市場僅收取管理費或租賃費,經營模式落后、效率低、效益差。
(二)產銷信息不對稱,供需信息獲取難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仍不健全,農產品產銷信息集散中心多集中于交通便利、網絡發達的城市,而很多農產品產地位于山區,地理位置偏遠,網絡信號差,導致這些地區信息通道閉塞,供需無法有效銜接。同時,我國大多數農戶都是自營主體,缺乏對市場供求狀況和先進技術信息的獲取能力和渠道,信息獲取難度大、成本高,農民難以及時利用市場供求進行改良品種或調整種植規模,議價能力弱,農業農村部百鄉萬戶調查顯示,農村貧困戶通過正規渠道和現代傳媒手段獲取信息的僅占一成多。由此導致的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普遍,對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都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流通主體多而亂,管理效率低下
農產品產地流通主體多元化格局日益明顯,以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為主的產地市場流通主體數量不斷增加,在農產品流通中非?;钴S,為產地集配中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流通主體結構復雜、規模較小、組織管理效率低,市場談判能力弱,各主體之間競爭多于協同,難以形成流通規模效益。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低與鮮活農產品流通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此外,流通主體營銷能力差,大多數產地市場流通主體從農業生產領域分化而來,不具備法人資格,缺乏市場營銷知識,難以適應現代農產品流通的要求。產地市場經營管理者缺乏大型市場經營與管理的經驗,農產品流通的專業背景和經營管理經驗不足,制約著產地市場的健康發展。
(四)品牌發展落后,支撐體系不足
目前,產地市場農產品品牌多以產地名稱為標識,或者以經營者名字命名,產品品牌小、亂、散等問題突出。忽視了當地優勢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對農產品品牌歷史、品牌文化內涵等的深層次挖掘不足。品牌運營主體虛無化、運營監管不足、推廣缺少產業支撐、服務體系支撐等,缺乏統一形象、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推廣、統一營銷、統一監管。大部分產地市場產品品牌尚未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品牌保護機制,品牌產權歸屬的主體不清,品牌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品牌運營缺乏相應監管,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品牌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產地集配中心的意義
(一)符合國家戰略和政策導向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秶鴦赵宏P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指出: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產地集配中心是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對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能夠發揮保障供應,穩定價格,食品安全,綠色環保等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二)有效解決產銷銜接問題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和零售農貿市場的農產品流通三級市場建設,但面向零售終端的區域內部農產品綜合物流配送體系尚未形成規模,農產品大宗物流與連鎖超市生鮮區之間未能形成有效銜接。建立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可以完成供應鏈系統整合,把農民生產的分散農產品集中到產地集配中心,通過直接對接超市等銷售市場,實現農產品產銷之間的有效鏈接,減少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的快速高效配送,提高農產品的新鮮度與質量,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及品牌價值
產地集配中心的建設對當地農產品的商品化、品牌化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建設產地集配中心,農產品進入產地集配中心后,按照統一的標準,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分級、清洗、包裝、預冷、精深加工等統一的商品化處理,形成統一的包裝,推動農產品在田頭就變成標準化的高附加值商品,有助于產品在市場流通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譽,實現農產品品牌提升,大幅提高農產品效益,把農產品產業鏈增值更多留在鄉村、惠及農民。例如“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出售的蔬菜,在市場內經過商品化處理后,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品牌,壽光產地市場出售的農產品價格比其他地區同類產品高15%~20%。
四、產地集配中心發展建議
(一)補齊設施設備短板
在現有的產地市場基礎上,以重點產地批發市場為切入點進行提檔升級,加強重點設施建設。對市場內交易棚(廳)、場地、道路、給排水、通訊網絡、消防設施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改善市場交易環境。配備必要的挑選、修整、分級、清洗、包裝、烘干等商品化處理設施設備,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市場內預冷、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冷庫等各類冷鏈設施設備建設,增加節能、環保的長短途冷鏈運輸車輛,建立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減少采后損失,滿足錯時銷售需求。配備與自身功能相適應的質檢室、檢測設備和檢測人員,制定完善各項檢測制度和規范,檢測結果及時上傳和公示。
(二)建設產銷對接平臺
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產地集配中心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產銷對接平臺,匯集供求信息,提升資源整合、交易撮合、訂單管理、運輸管理等交易服務功能,多渠道拓寬農產品產銷對接渠道。依托平臺發展訂單農業、產銷一體、股權合作等,提高農民在農產品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參與程度,更好鏈接農戶、市場和消費者,構建長期穩定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與第三方冷鏈物流全程監控平臺合作,加強全程溫度、濕度監控,減少“斷鏈”隱患,保障生鮮農產品品質和消費安全。鼓勵支持全國性產地集配中心和區域性產地集配中心依托平臺優化數據共享、分析、引流等信息服務,建立重要商品價格指數,完善市場價格發現功能。
(三)培育壯大流通主體
加快推進產地流通主體培育,有效提高流通主體經營能力。一是與政府相關部門、龍頭企業、供應鏈企業、專業運營機構合作,建設農產品產地運營中心。充分發揮運營中心的作用,整合當地特色產品資源,完善產品品控與分銷體系,提升產品附加值,為當地特色產業拓寬銷售渠道,有效解決農產品供應鏈上下游信息不對稱、商流不暢通、物流成本高、資金不融通、標準不統一、安全品質無保障、供應鏈不透明、品牌價值低、優質不優價等一系列問題。二是通過產地運營中心對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等主體進行培育,提高規?;?、組織化、專業化水平,解決實力不強等問題,實現“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銜接。三是從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入手,解決農產品流通主體整體文化素質低,在信息獲取、市場對接以及產品營銷等方面能力差的問題,建立農業流通主體培訓體系,運營中心定期組織理論學習、經驗交流、經營管理學習等活動,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營銷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生產加工能力、流通服務能力。
(四)加快標準化技術應用
鼓勵標準化技術的介入和實施。一是鼓勵有條件的產地集配中心引進標準化分級分選設備,對農產品的大小、顏色、甜度、酸度等按照等級進行自動歸類,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二是在適用領域鼓勵使用標準托盤(1200mm×1000mm平面尺寸)、包裝箱(600mm×400mm包裝模數系列)、周轉箱(筐)作為供應鏈的物流單元、計量單元、數據單元,進行采購訂貨、物流運作、計算運費、收發貨和驗貨,減少中間環節和貨物損耗,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
(五)推動農產品品牌化發展
圍繞產地集配中心優勢農產品產業資源,以知名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和知名企業產品品牌農產品為重點和突破口,強化人文、地域、風土氣息,對自然優勢、地理優勢、歷史文化等進行深度挖掘,突出產品特色,鼓勵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認知度、美譽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做好品牌的宣傳和推介,擴大產地集配中心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明確中心產品品牌的責任主體和營銷主體,引導品牌按照“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市場化運作”的要求,通過品牌注冊、標識設計、標準控制、使用授權等措施,依法依規,強化品牌保護。
來源:山東現代電商與物流研究院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縣域農業】湖南?。哼\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字節跳動發布2025助農數據報告:數字技術助力新..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