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農業是熱門領域,不少農業創業者在前期都計劃的得“天衣無縫”,但實際做起來卻可能困難重重。農產品的利潤,其實是被這“六個黑洞”給搶走了。
1
會“騙人”的毛利潤
很多人認為只要算好了利潤空間,就能預測自己大致能賺多少錢。比如經營超市,一般的經驗是要確保拿到20%到25%的毛利潤,最后才能有3%到5%的凈利潤。
可是,一旦進入農業領域,就似乎進入了不可預知的“量子世界”,用紙面計算毛利潤來預測收入,似乎已經不再適用。
首先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往往無法提前預知如“蒜你狠”、“姜你軍”這些“意外”。
其次是農業領域尚處于不穩定的轉型期,很多以前被認為鐵打的規律,都出現了變數。
比如養殖業界多年奉行的“豬周期”,即“一年掙、一年平、一年虧”,很多人就是確保第一年把后兩年的錢賺回來,基本上就能避免風險。
但近幾年,“豬周期”也被一點點打破了。
2
調控中的農產品價格
農產品價格不像二、三產業的產品價格,大多都是市場定價。
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會把農產品價格完全交給市場來決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宏觀調控。所以,做農業必須時刻關注國家政策的動向。
3
會“隱身”的人工成本
很多產業看上去利潤不錯,比如肉牛,明明市場價格很高,賺錢不成問題,但很多農戶可以做的產業,企業卻不一定能做。
原因在哪兒?首先,農民自己從事養殖的時候,賺多賺少都是自己的,其中人力成本很多被隱藏了。
加上很多養牛的農戶既不用建場地,草料也主要靠自己解決,成本控制的如此低,最后才賺了些錢。
但相關行業的企業就完全不一樣,建場地、買草料、防疾病,無論哪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工成本。
4
不可不算的“儲藏損失”
淘寶很火,生鮮電商很熱,很多人覺得這種模式直接搬到農產品銷售上,照樣適用,他們甚至以為這就可以搶走菜市場的飯碗。
但結果如何?不少店可能風風火火開張,稀里嘩啦倒閉。
做得好的生鮮電商,他們首先解決了農產品儲藏的技術問題。
新鮮蔬菜不能過夜是蔬菜經營者都了解的常識,但現在對于國內大多數生鮮銷售商來說,儲藏不僅是技術難題,成本更讓人頭疼。
運費比菜貴不說,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儲藏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很多農產品最終到達消費者手里時,都已經是被層層扒皮或者大量失水,品相變壞都是常事。
一旦賣不出去,此前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工、肥料、農藥、機械成本,都統統白費。
5
不可控的外在風險
做農業,賺錢難,賠錢倒是格外容易。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全國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農作物面積,占到種植總面積的1/6,各種病害、蟲害以及不可預知的極端天氣,防不勝防。計劃得再周全,一次洪災、旱災或者冰雹,就全沒了。
6
漫長的回報周期
正因為農業風險大,因而融資不易。但是農業要想賺錢,又必須資金規模化。
相比過去,現在國家逐漸開始放寬政策,農地抵押貸款逐步開始試點,但能貸到錢只是第一步,農業的回報周期相對過長。
Tips
如何擺脫這些利潤黑洞?
要做好現代農業,不僅要懂生產、懂流通、懂銷售,還要懂管理、懂政策、懂人脈、懂合作。
要搞清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規律,從季節性、區域性、周期性,到農作物的生物規律。
必須有技術創新的意識,比如說高效儲藏技術是目前農產品運輸領域普遍缺乏的,這也就意味著誰先有技術創新,誰就占得了生鮮配送這門生意的先機。
重要的是,做農業還需要有品牌意識,用傳統思路做農業,眼光只放在成本控制等環節,永遠沒辦法把產業做大,也永遠會被那些不可控的利潤牽著鼻子走。品牌的豎立意味著享有更多市場份額的優勢,也意味著規避風險的能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