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小米商業模式,看褚橙、小罐茶、壹號土豬如何玩新商業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里,金龍魚一直是一家國產的品牌,但實際上,金龍魚的品牌屬于益海嘉里公司,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外資企業。而且這家企業準備上市A股了!
【圖】金龍魚的品牌系列(圖片來源:百度)
2月28日,上海證監局披露,益海嘉里擬申請首次A股上市。這也意味著金龍魚正式踏上A股上市路。而據去年12月的消息,目前的益海嘉里估值超過100億美元。
今天的益海嘉里,已經成為一家農產品產業的巨無霸:在中國的總投資已超過300億元,在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成和在建生產基地共計70個,生產型實體企業110多家。生產、銷售和物流網絡遍及全國。
而益海嘉里的母公司豐益國際,2017年營收為438.5億美元,凈利潤為12.2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營收為223.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0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51%,并且比例還在不斷上升。
【圖】益海嘉里遍布全國的工廠(圖片來源:益海嘉里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強強聯合”的益海嘉里集團組建,其實是一場家族內部交易:豐益國際集團的早期掌門人是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Robert Kuok),后來掌控權移交給他的侄子郭孔豐,另一家公司嘉里糧油由其子郭孔丞掌管。
郭鶴年家族的產業覆蓋遠不止農產品那么簡單,而是覆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方方面面:例如,舉世聞名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就是郭鶴年旗下的產業,而為鉆石卡會員贈送的葡萄酒,也是郭氏家族控制下企業生產的,可謂是一條龍服務。
【圖】上海鬧市區的地標,靜安香格里拉大酒店(圖片來源:百度)
【圖】全球首家香格里拉——新加坡香格里拉,2018特金會期間特朗普下塌地(圖片來源:百度)
廣泛的業務帶來了驚人的財富:據3月6日發布的最新福布斯富豪榜,身價128億美元的郭鶴年,排名全球富豪榜第104位。
雖然自己的后代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但出生于1923年,與李光耀同齡的郭鶴年,卻并未像他的同行李嘉誠那樣解甲歸田,而是繼續金戈鐵馬,沖殺在商場第一線,其“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值得欽佩。那么他是如何建立起這么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的呢?
作為“產業風云”的第一部,今天撲克投資家就帶大家認識這位商界傳奇。一篇文章固然難以窮盡其傳奇經歷,但希望能勾勒出一幅簡略但清晰的圖畫。
01
郭鶴年的成長史
正如許多華僑一樣,郭鶴年的原籍其實在中國福建省的福州市蓋山鎮。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時年15歲的郭欽鑒離鄉背井,遠下南洋,落腳于新加坡,后來又去了馬來西亞的新山,創辦東升公司,并經營米糖與大豆生意,屬于小富即安水平。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馬來西亞香料供不應求,價格飆升,兩人從中賺取第一桶金,并躋身于名流之列。1920年,郭欽鑒與來自同鄉的鄭格如結婚,兩人育有3名孩子,其中1923年10月6日出生的幼子,即是本文的主人公——郭鶴年。而他的大哥郭鶴舉后來成為外交官、郭鶴齡則英年早逝。
【圖】郭氏三兄弟及其母親(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雖然郭氏兄弟的母親沒讀過什么書,但是她為人處世的風格卻令三兄弟受益良多,正如郭鶴年后來坦誠,母親是影響自己一生最大的人。
到了1947年,郭鶴年24歲,只身赴往新加坡,并以10萬令吉為資本,創辦首間公司——Leo公司,翌年,郭父逝世后,郭鶴年返回新山。在1949年,聯合家族成員,成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子承父業,繼承東升公司的傳統業務,經營大米、面粉、豆類、食糖等食品。由于郭鶴年才識出眾,加上擁有創業經驗,被推舉為公司董事主席。
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而郭鶴年的公司與新中國同齡,冥冥之中注定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創業艱難百戰多”,經商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時的馬來西亞還處在英國人的統治之下,白種人享有諸多特權,而華人等則遭受各種歧視。而這一點,給了郭鶴年很大的震動,也使得他的心中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他在《自傳》中回憶道,當郭氏企業創立時,按照當局的要求,需要在銀行中存入至少10萬元,方可提供貸款,而白人則可免此規定。郭鶴年為此很不開心,認為自己遭到了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創業的主要推動力,就是自己遭到的這種羞辱,他渴望成功,向那些銀行家“還以顏色”。
對青年郭鶴年影響更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二哥郭鶴齡的犧牲。
郭鶴齡從小同情窮人階級, 1945年左右加入馬共,曾擔任宣傳主任,1948年,和當時的馬共領導人陳平一起走入森林,開展武裝斗爭,1953年8月在中遭英軍伏擊犧牲,年僅30歲。郭家也因此受到當局監視。
二哥的死,給了郭鶴年很大的震撼。郭鶴年曾透露,要不是受兄長和母親的影響,他可能只是一個注重物質的資產階級。他說:“當我受物質引誘時,我就會想起兄長郭鶴齡的遭遇,他為人民獻出了寶貴生命”。
【圖】郭鶴年二哥郭鶴齡手抱著侄女的照片(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郭鶴年在自傳中,給自己的二哥做出了一生總結:
鶴齡為公義獻出了生命。他眼見英國殖民主義的可怕和丑陋的一面,人們對它的盲從附和。他因為不公平的對待才被開除出校。他更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愚昧行徑。但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1945年英國和印度軍隊以占領軍的身份回歸執政。
同時,郭鶴齡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弟弟,這種影響甚至不亞于他們的母親。正如郭鶴年后來回憶起1948年鶴齡和他的一次談心中,對他的勸告:
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生意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的。你的生意做得越大,政治就會越糾纏你。
這句話,成為郭鶴年一生經商的信條,并對郭氏企業后來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相信也可以指導今天中國的企業家。
【圖】郭鶴年回憶二哥時的場景(圖片來源:百度)
馬共最終的“壽終正寢”,也與郭鶴年的斡旋密不可分:到了1987年,郭鶴年被邀請與中國和馬來西亞各方代表會談,以此協助解決馬共問題。兩年后,郭鶴年為了達成協議,也在文字上特別被安排在廣州與中方人員會晤,彼此對達成協議的字眼做最后的推敲。
《郭鶴年回憶錄》中,對這段是這么記述的:
在約定的當天,他(指郭鶴年)中午出發后兩小時抵達廣州。當時,一輛車子前來接他,整個過程就如占士邦電影般撲朔迷離。車子在路上兜了幾圈,司機有意擺脫任何可能尾隨在后的人。之后在一間光線昏暗的,看來機密卻普通的房子內與一位“領導”見面。他們讓郭鶴年看草稿,并征求他的意見。這份草稿來源于“一位非常資深的國家領導人”。
郭鶴年回憶,他把草擬的文件看過之后,覺得其中有兩處不妥當,并建議修改,幾個月后,馬來西亞政府和陳平簽署了和平協議,馬共從森林中走了出來,象征性地放下了武器。
不管怎么說,各方終于達成最終和平協議,馬共成員也走出森林,快樂“回家”。至此,創始于1930年,經歷了59年風風雨雨的馬共正式成為歷史,而陳平此后流亡泰國,并于2013年去世,享年89歲。
哥哥為之獻出生命的事業,在弟弟的幫助下終結了,歷史有時就是這么奇妙。
02
“亞洲糖王”是怎樣煉成的?
全家遭到監視,使得郭鶴年不得不暫別馬來西亞,前往英國。在僑居他鄉的幾年里,他仔細考察了倫敦商品交易所的運作方式,并對英國的食糖貿易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的倫敦交易所以西方交易員為主,華人要融入其圈子很不容易。郭鶴年卻不在乎,而是仔細觀察揣摩交易員的每個動作——甚至包括接打電話時的語氣。同時,他趁此研究企業經營之道與國際貿易知識,為將來的經營打好基礎。
【圖】食糖的結晶——方糖(圖片來源:百度)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英國傳統經濟勢力消退后,郭鶴年認為,馬來西亞的消費品市場,將會出現真空,而且當時馬來西亞并沒煉糖廠,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黃金機會。
小試牛刀,不經意間富甲一方
郭鶴年看準時機,經過家族成員同意后,決定孤注一擲,將所有的資金全部投入煉糖業。
1959年,郭鶴年與聯邦土地發展局合資,在檳城創辦馬來西亞煉糖廠,他從泰國購入粗糖,在自家糖廠加工后,運銷至各地,并在馬來西亞迅速建立銷售網,形成“一體化經營”體制。
【圖】馬來西亞煉糖廠生產的白糖(圖片來源,百度)
此外,郭鶴年也從古巴進口蔗糖,并轉賣到東南亞國家。并通過香港的商品經紀公司,將糖銷往中國。經過數年后,郭鶴年已控制馬來西亞蔗糖業,并獲得豐厚利潤,自此人們尊稱他為“馬來西亞糖王”。
然而“商場如戰場”,正當郭鶴年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生意遭遇到了嚴峻的挑戰:1962年開始,古巴導彈危機導致其銷路受阻,進而使得全球糖價上漲。
這本身是好事,但此時此刻,馬來西亞的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白糖,這些糖價格便宜,對郭鶴年的生意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郭鶴年經過仔細的思考,決定從印度大量進口更便宜的白糖,最后印度糖成功擊敗中國生產商,保住了在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郭鶴年也成為馬來西亞糖業的霸主。
功成名就的郭鶴年,并沒有滿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注意到馬來西亞糖業一個致命的軟肋——雖然榨糖廠有了,但是沒有糖作物種植業,這令他如鯁在喉。并且,自己在這場價格戰中雖然贏了,但卻是險勝,亟待提高抗風險能力。
產業金融兩開花,終成“亞洲糖王”
雖然馬來西亞的氣候土地非常適宜甘蔗生長,但傳統上,該國農民并無種植甘蔗的習慣,通常種植稻米、胡椒、可可、煙草、腰果之類。因而郭鶴年的糖廠所有的原料,都依賴海外進口,因而在價格上受國外控制。不但如此,在那個全球局勢不穩定,馬六甲海峽隨時可能被封鎖的年代,這是一個致命的風險因素。
1968年,郭鶴年向馬來西亞政府租借了14400英畝(5760公頃)叢林土地,開墾成甘蔗種植園,大大增加了原料來源。同時,他又在種植園附近與馬來西亞土地發展局(一個政府機構)共同建立糖廠,榨取種植園里所產的甘蔗,這樣就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
1973年種植園有了收獲,糖廠產量也迅速增長,使馬來西亞走向了食糖自給的第一步。自郭鶴年開創了制糖業之后,馬來西亞的甘蔗種植業日益興旺。1970年,甘蔗種植面積達到0.71萬公頃,1980年,就大增至1.79萬公頃。
在盯著糖業生產的同時,郭鶴年還關注著銷售市場的情況,將他在倫敦學到的交易知識應用于實際。
1970年,他敏銳地覺察到世界糖價有上升的趨勢,便力排眾議,大膽決策果斷地打進國際糖市,以東南亞為主要基地,把經營戰線延伸向歐美,如從古巴購糖轉手銷給印尼,從泰國進口原糖提煉后,通過香港經紀人之手轉賣給中國,他趕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并積極投資糖的期貨交易。
【圖】上世紀70年代糖價達到巔峰(圖片來源:長江證券)
事實證明了他超前的戰略眼光:到了1973年,受到全球石油危機的影響,糖的運輸出現困難,全球糖價暴漲四五倍;到了1979年,979 年的石油危機碰上了多國糖料收成欠佳,加上巴西開始實施酒精能源計劃,大量糖產能被分流至酒精的生產,供給不足帶來的短期再次推高糖價。
整個20世紀70年代,郭鶴年及其所主持領導的郭氏家族集團企業的糖業貿易,從馬來西亞擴展至英國、美國、香港、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郭鶴年每年從泰國購入近30噸糖,通過低買高賣、抽取傭金等方式,在紐約、倫敦等地進行期貨交易,取得了巨額利潤。在國際市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集團控制了10%左右。在馬來西亞的糖業市場上,郭氏企業則足足占到了80%以上的份額。
所有這一切,為他日后擴大經營提供了資金保證。企業業績更是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態勢邁向多元化、國際化。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競爭對手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
至此,年僅50出頭的郭鶴年,已由“馬來西亞糖王”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糖王”,成為國際糖市叱咤風云的人物,被世界同行公認為是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甜蜜的事業,開啟了郭鶴年商業帝國的第一春,并為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此時此刻的郭鶴年,遠非當年的吳下阿蒙,昔日看不起他的倫敦糖業經紀商,此時對他不吝溢美之詞。然而郭鶴年完全不滿足于此,他的目標是更廣闊的市場。
正如一句名言:你的眼光多遠,你的路就能走多遠。格局,決定了做生意的結局。
03
和大陸的貿易往來
馬來西亞的市場再大,終究只是偏安一隅,郭鶴年想要的,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市場——盡管當時,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還很貧困,但恰恰這意味著機會。
正如前文所言,在1962年的食糖市場份額爭奪中,郭鶴年從印度進口廉價食糖,贏下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也讓當時對外交往經驗匱乏的中國,見識到了市場的威力。至此,中國方面因賞識郭的才華,將諸多中國產品的馬來西亞代理權授予郭氏,也開啟了雙方半個多世紀的經貿關系。
不過此時的雙方,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僅限于有限的小范圍接觸,而且也常常是不公開進行的,并未展開大規模的合作。
時機總是會來的。到了1970年代初,已經成為“亞洲糖王”的郭鶴年,突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將生意重心轉往香港。
背后原因眾說紛紜,直至其自傳面世后,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新馬兩國稅率過高,以致他轉移陣地。
他在書中透露:
當年新馬政府似乎競賽,向國家財富創造者,征收最高稅務,并以“懲罰性稅率”,向商家盈利征稅。簡單而言,若企業賺取1令吉,卻只能留住50分。當年,其主要業務為大宗商品交易,因而采購量龐大,3000批量相等于15萬噸白糖,只要價格稍微波動,即使每磅白糖漲降1美分,即可帶來巨額盈利或虧損。
和新馬兩國的高稅率相反,若在香港經商,則只需繳付17%企業稅。郭鶴年強調,既然他參與全球糖業貿易,就必須尋找低稅率的基地,因此轉移到低稅率的香港,只是理性之舉。
除了稅率方面的考慮,馬來西亞國內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后,當局出于多種的考慮,給予馬來人一些優惠,但總體而言還處在合理范圍內。但到了70年代,該國第二任總理敦拉薩上臺后,啟動一項為期二十年的“新經濟政策”,目的是希望在二十年內縮小馬來土著與華人之間的經濟差距。不幸的是,在執行過程中政策往往會變形。
【圖】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敦拉薩(圖片來源:百度)
郭在自傳中,回憶了當時政策的荒唐:
國家部門下令非馬來人開設公司,必須把百分之三十股份出售給馬來人,并且是要求低于當時的市值,但馬來人在獲得配股之后,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把股份套利,在華人買回來后,過幾年再查訪股份結構,發現馬來人持股又低于百分之三十,又會要求再配股給馬來人。
郭鶴年質問,這無疑是強盜行為:“難道有政府認可,就不算是搶掠嗎?”他認為,馬來人急于縮小與華裔之間的經濟鴻溝,卻走了有害的捷徑,副作用則是種族主義越演越烈。
遺憾的是,馬來西亞的教訓并未被記取,歷史總會一幕幕重演。
實際上,自1960年開始,郭鶴年就開始考慮,將部分業務轉移至香港。1974年,他終于下定決心,必須成立香港郭氏兄弟公司。隨后,他每月在香港停留7至10天,然后逐漸增加至15天及21天,直至1979年完全移居香港。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移居香港,成為郭鶴年與中國內地進一步接觸的開端,也是事業的新起點。
為 國 買 糖
1973年,中國大陸尚處于動亂時期,物質嚴重匱乏。很多大宗農產品都要依賴進口,食糖就是一例。
1973年4月,中國決定進口47萬噸原糖,通知中糧公司和香港華潤馬上落實,由華潤對外談判,國內中糧公司成交。當時國際市場上糖的年交易量只有1000萬噸左右,主要出口國是巴西。
為了避免刺激國際糖價上漲,華潤公司決定通過郭鶴年,在倫敦交易所完成這次交易。當時的郭鶴年,已經在香港淺水灣擁有住宅。
在之前馬來西亞的食糖價格戰中,中國已經領教了郭鶴年的厲害,因此希望他能夠幫忙,用比較低的價格從國際市場買47萬噸糖。昔日的對手,如今變成了合作伙伴。
【圖】香港的淺水灣富人區(圖片來源:百度)
47萬噸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食糖貿易商,但即使他愿意低價,手上也沒有這么多貨可以出售。而且,他估計,如消息公開,會讓糖價上漲20%到25%。因此,這是個高難度,并必須絕密的事情。
應該說,郭鶴年對這一消息并不陌生——華潤每年都組織愛國華僑回國觀光,并選代表回國參加北京的國慶酒會,郭鶴年幾次見到周總理,因此對國內的形勢很了解。
雖然知道非常困難,但聽到是國家需要,而且把這么大的秘密告訴他,這么信任他,郭鶴年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精通國際市場,尤其期貨市場的他,還和華潤商議,買現貨的同時,也幫國家買一些期貨,在行情大漲以后賣出套利。
軍情緊急,刻不容緩。郭鶴年承諾,他將把自己的生意凍結起來,專門用一兩個月時間從事這項任務。
郭鶴年分析后認為,只有去巴西才能買到這么多糖。但自己肯定不能親自去——否則一定引起同行猜測,甚至提前把行情泄密,后果不堪設想。
恰逢兩三周后,日內瓦有個大規模的國際糖業大會。“我想,如果我和他們一起開著會,他們就不會想到是我在買糖吧。”想到這一層,平時很少出席這類活動的郭鶴年立即決定:派人到巴西秘密去買糖,自己則特意報名參加這個會議。
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
在日內瓦參加會議的郭鶴年,一邊和國際同行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一邊抓緊部署和跟進著巴西的行動,每一天都過得提心吊膽。
間諜戰是異常兇險的。最緊張的一次,一位英國朋友神秘兮兮地找到他,然后神秘兮兮地同他講:“你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兩三個從來沒見過的,很年輕的亞洲人,天天在糖區進出,好像有大事情要發生。”
郭鶴年一陣心驚,裝著很詫異也很重視的樣子,說:“是嗎,有這樣的事?是什么情況?你怎么知道的?”給對方留下一句“你還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訴我啊”之后,他趕緊離開,出來一腦門子冷汗。“可見他們的情報好厲害。”
第二天,派到巴西的年輕人給郭鶴年傳來了好消息。“大會上,有人正演講,廣播傳出一個聲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說有國際電話找。”
他們先在倫敦砂糖交易所購買期貨26萬噸,平均每噸82英鎊,然后向巴西、澳大利亞、英國、泰國、阿根廷等國家購買現貨41萬噸,平均每噸89英鎊。消息傳開后,紐約、倫敦砂糖交易市場大幅漲價,達到每噸105英鎊,華潤遂將期貨拋出。
這一驚心動魄的商業大戰打下來,郭鶴年不但成功用低價為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的缺口,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到了差不多500萬美金,并按照國家的吩咐把這筆巨款存入到指定的戶頭。
1973年的中國,500萬美元可是個嚇死人的天文數字。因為當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已是一個急死人的數字:負8100萬美元。
然而,作為國際大糖商的郭鶴年,用一兩個月,辛辛苦苦,絞盡腦汁為國家干成這么大一件事,自己卻沒有從這么大的一個行情中賺到一分錢。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掙錢。但我不能那么做。因為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但我的原則是,即使一個普通的生意,你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
寥寥數語,表現了一名華僑企業家的愛國之心。
04
新時代的郭鶴年:與祖國共成長
這次聯手,郭鶴年被定位為“愛國華僑”。改革開放后,他成為中國內地最受歡迎的投資者之一,頻頻成為各地政府的座上賓。
郭鶴年的事業遠遠不止白糖,而是涵蓋了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的龐大商業王國,他旗下的嘉里地產,以及香格里拉酒店集團,也開遍全國一二三線城市。
【圖】中國大陸首家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坐擁西湖一線美景。
【圖】郭鶴年產業一覽表(香港南華早報已于2016年由馬云100%控股)
其中,他在中國大陸最為經典的一次投資,莫過于北京的國貿商圈。
1984年,鄧小平要發展中國經濟,但是中國連個像樣的貿易中心都沒有,于是國家想在建國門外大街建設國貿。
一開始國內反對聲音很大,因為當時這個地段太蕭條了,好不容易找到兩個國外的財團,一個是美國的,一個是日本的,對方開出的條件還異常苛刻。
【圖】上世紀80年代的建國門立交橋,彼時首都尚未成“首堵”(圖片來源:大風號)
郭鶴年在獲悉此消息后,憤然而起,“今天的中國還必須靠外國人嗎?”他立即做出決定:“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華人,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于是當即決定,投資國貿一期的建設,后來繼續投入資金,完成了國貿二期、三期的建設。
80年代末,受當時局勢的影響,很多外商撤資而去,郭鶴年依然逆勢加碼對中國的投資,成為引領海外華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國的標桿旗幟。1990年,鄧小平還專門花40分鐘接見他,并評價他: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圖】北京國貿中心(圖片來源:百度)
如今,國貿作為全球最大的商務中心之一,110萬平米的商鋪只租不售,給郭鶴年帶來了超乎想象的財富。
郭鶴年如今已成為北京最大的包租公,在北京的國貿商圈擁有110萬平米商鋪,只租不售。僅其中的國貿商城,2016年營業額就高達56.5億元,相當于每天進賬1500多萬元,用“日進斗金”形容他的租金收入是一點也不為過,簡直就是超級印鈔機。
不光北京,在上海,郭鶴年已經開了三家五星級酒店,每一家在旺季時都是一房難求。
【圖】上海浦東香格里拉大酒店蓮花套房,縱覽一線江景(圖片來源:Mr Ge)
下面,讓我們用一張表格來總結這位“亞洲糖王”“香格里拉之父”的傳奇人生:
2012年年底,郭鶴年在獲得當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獲獎后,他寄語年輕人:
第一,要專注,無論做什么事業,要抓住機會,不要東想西想,找到好的項目,要抓緊,推動力要大;
第二,必須有耐心。路程中肯定有不少困難,不會很容易的被克服掉,我記得鄧小平先生提到做不倒翁,打倒了站起來,做生意一定要這樣;
第三,成功以后,賺了錢以后要特別小心。幾十年前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經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來源:撲克投資家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