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俠會:三農領域產業社群(資源對接、案例分享、線上課程、線下活動)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里描述的美好田園,已成為今天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的實現,正遭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面臨剛性排放及舊賬償還的雙重壓力,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業資源環境受到破壞的重要表現,形勢嚴峻。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作為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的短板之一。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廣東探索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良好,項目區農藥化肥使用數量明顯減少的同時,農戶實現節本增收,綠色生產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一系列農業與農村發展戰略措施的實施,中國的農業增長成績斐然。然而,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長期影響農村發展的資源環境因素依然普遍存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中所產生的面源污染問題日趨嚴峻。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和農藥使用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面積的1/10,但氮肥使用量卻占世界總量的1/3。由于氮肥施用過量、利用率過低,每年有超過1500萬噸的廢氮流失到了農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我國農藥的過量施用在水稻生產中達40%。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對環境造成損害,還導致在食品中的有害殘留,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影響了農民收益。
從2012年開始,我國農業和農村已經超過工業和城市地區成為水污染的最主要來源。據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在全國污染物排放量中占較大比重。2017年,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分別達到1067萬噸、141萬噸和21萬噸,占全國排放量的50%、46%和66%。近年來,化肥每年使用量約為5600萬噸,單位面積使用強度遠超國際公認化肥安全使用上限。
廣東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和治理經驗
(一)廣東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
廣東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因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化肥和農藥,以及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
對于種植業來說,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以及低利用率是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2012年,廣東省平均化肥施用量為51.4公斤/畝,幾乎是全國平均化肥施用量27.4公斤/畝的兩倍,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15公斤/畝施肥警戒線。在農藥方面,廣東農藥年施用量6.71萬噸,平均每畝使用量1.4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大超出發達國家的0.47公斤/ 畝農藥施用警戒線,產生農藥包裝廢棄物3350多噸。
對于畜牧養殖業來說,將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排放到周邊水體中是污染的主要原因。全省出欄生豬500頭以上豬場1萬多家,據《關于廣東省農村環境衛生調查監測情況的報告》,日產養殖業污水45145噸,其中50%以上的養殖業污水未經有效處理。
綜合來說,根據第一次廣東污染源普查公報,2007年農業源占廣東總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的比例分別為40.4%、41.5%和56.0%,其中畜牧業占總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的比例分別為89%、50.1%和55.0%。若與種植業一起,這兩個污染源占廣東農業總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的比例為89%、91.6% 和87.3%。生豬養殖是牲畜污染排放最主要的來源。2010年,廣東估計有超過2000萬頭生豬常年存欄量,占了廣東畜牧業62%的化學需氧量排放和91%的氨氮排放。
(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廣東經驗
2014年,廣東啟動實施了亞洲最大、國內首個世界銀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以下簡稱“世行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13億美元(人民幣13.4億元),其中,世界銀行貸款1億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510萬美元,省級財政配套3.2億元,企業自籌3.3億元。貸款還款期限25年,第六年(2019年)起還貸,年利率按照倫敦同業拆借利率,約1%—3%,總計需支付利息約8700萬元。
世行項目主要分為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子項目和牲畜廢棄物治理子項目兩大類,探索農業面源污染可持續治理機制。
1.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子項目:田間聞鳥語,水渠見魚蛙
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子項目縣26個,為惠陽、惠城、博羅、臺山、開平、恩平、紫金、蕉嶺、興寧、梅縣、大埔、平遠、五華、海豐、陸豐、高州、化州、信宜、德慶、陽山、清新、連山、雷州、廉江、羅定、新興,涉及92鎮、576個村、10.6萬個農戶、57.5萬畝農田。保護性耕作試點10個,為博羅、惠城、臺山、連平、龍川,雷州、徐聞、連州、大埔和羅定。試點面積2.9萬畝次。
根據第三方機構監測,項目農戶的農藥、化肥使用量較項目前減少30.9%、30.6%,比非項目農戶減少19.9%、22.1%。2014—2019 年,項目累計減施化肥(折純) 1.7萬噸、減施農藥(有效成份) 813噸。農田總氮減排率平均達26.3%,總磷減排率平均達36%。水稻畝產量普遍增幅18.9%。項目區再現“田間聞鳥語,水渠見魚蛙”的生態景象。
(1)精準補貼農戶“綠色行為”。
世行項目針對散戶、種植大戶、農場、企業、合作社等補償對象,共建立10種類型補償政策。符合條件的農戶自愿申請參加項目即可獲取IC卡,卡內僅有補貼額度且不能兌現金,農戶只有到指定農資店購買指定農資和服務刷卡消費時,才可進行相應補貼。
整個補貼發放過程中,農戶只獲取生產物資和服務,不接觸現金。補貼引導農戶使用配方肥、緩(控)釋肥、高效低毒農藥、生物農藥和高效電動噴霧器等,且少用化肥、農藥。實踐證明,科學種植,少用化肥、農藥,畝產量不降反升,農戶的耕作成本也降低了, 農戶切身體驗到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的成效。
2019年起,惠陽、惠城、博羅、開平、臺山、恩平等6個縣的農戶不再享受農藥、化肥和噴霧器的補貼,其他20個縣的項目農戶調減農藥和化肥的補貼標準,農藥補貼由35%調到20%,化肥補貼標準由25%調到15%。經調查,停止和減少補貼的農戶仍能按照項目要求科學施肥用藥。
(2)技術指導就在身邊。
世行項目除了成立60名專家組成的技術專家組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以1200多名鎮村農技人員為主體的技術服務體系,在每個項目村聘用2名村級助理(當地農戶)和若干示范戶,共同開展項目技術示范和指導。創新技術推廣考核激勵機制,累計發放鎮村激勵資金2595萬元,切實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并打造出一支強有力的綠色農業發展隊伍。
(3)創建南方保護性耕作模式。
水稻保護性耕作探索出免耕同步施肥機插秧、少耕同步施肥機插秧、菜地水稻同步施肥旱撒播等10種模式,輪作方式為稻—稻、菜—稻—菜、馬鈴薯—稻—稻、肥料作物—稻—稻;玉米保護性耕作試點探索出免耕機械移栽、免耕機械播種、淺耕機械移栽、淺耕機械播種等4種模式,輪作模式有玉米—玉米—油菜、菜— 玉米—玉米、菜—玉米—菜、稻— 玉米—玉米。
與傳統耕作模式相比,水稻保護性耕作模式畝增收430—1973元。玉米保護性耕作畝增產7.83%— 31.8%,增收430—1973元。特別是菜地輪作水稻方式,采取少耕或免耕模式,不需加肥,采用菜地的噴灌系統,全程不耕作、不灌水或少灌水,畝產達400公斤以上,比同期傳統方式種植增產20%。
2.牲畜廢棄物治理子項目:生豬住二樓,糞污“零排放”
牲畜廢棄物治理子項目總工程數132個,涉及養殖場125家,分布在全省15個地市。根據第三方機構監測,項目養殖場COD、氨氮、磷去除率分別達98.68%、95.61%、96.89%,環保投訴大幅度減少。
(1)創建生豬高床生態養殖新模式。
生豬高床生態養殖模式,指將養豬生產與牲畜廢棄物處理有機結合的養殖模式。豬舍兩層結構,第二層地面為漏縫地板,牲畜廢棄物通過漏縫地板落入豬舍第一層墊料,經機械翻耙,發酵分解的生態養殖模式,通俗地說,就是“豬住二樓”。
世行項目補貼生豬高床生態養殖設施建設增量費用,養殖企業根據世行認可的技術方案自行聘請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設計和施工,省項目辦驗收通過予以補貼。
這種模式一是實現了從“先污染后治理”向生產過程中治理的轉變。養殖過程中實行自動溫度控制,全程不需對廢棄物進行沖水處理,下層以墊料為載體承接廢棄物發酵降解,通風設備將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水分排出到舍外,并通過臭氣處理設施對臭氣進行吸收降解處理,切實達到免沖洗豬欄、“零排放”、無臭味的效果,在養殖過程中就處理了廢棄物,直接減少污染。二是減少用水量達80%以上,基本可實現無污水排放。經測算,與傳統養殖相比,已投產高床項目存欄生豬5.65萬頭,年節水41萬噸,節水量達80%以上。三是有效實現農業生態循環。高床養殖用木糠、秸稈、甘蔗渣、谷殼等種植廢棄物與生豬廢棄物在機械攪拌作用下混合發酵,形成有機肥原料,經加工實現有機肥“固糞還田”,形成生態閉環。四是經濟效益明顯。經測算,年出欄1萬頭商品豬年生產高質量有機肥800噸,大幅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另外,上層養豬、下層堆肥發酵的用地模式,有效節省治污設施用地與減少單位豬的用地面積,節省土地35%以上。
(2)傳統生豬養殖治理創新模式。
廣東省生豬養殖業年出欄量低于2萬頭的養殖戶占比超過八成, 且高床養殖初始投入大、要求高,對傳統生豬養殖模式進行改造升級更切合實際。世行項目開展能源生態型模式和能源環保型模式兩種探索。能源生態型以綜合利用為主,使糞便多層次資源化利用,并最終達到園區內的糞污“零排放”。能源環保型則以污水達標排放為主,通過多級處理,最終達到環保部門批復的出水標準。項目補貼比例不高于65%,由省項目辦統一招聘承包商負責設計和施工建設。
傳統養殖場廢棄物處理系統的優勢是沼氣發電或能源利用。據測算,存欄萬頭傳統養殖場廢棄物處理系統每天可產生沼氣約1000立方米,若全部沼氣用于發電,可發電1430度,折算每天創收985元,折算每年約36萬元,達到既減少污染排放,又增加經濟收入的雙重效果。目前26家養殖場累計發電1317 萬度。
廣東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經驗帶來的若干啟示
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是實現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實需要,是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在確保農戶利益不受損的基礎上,創新了多種綠色種養模式,探索出治理可持續機制,成效較為明顯,其成功探索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第一,強大的政策支持,是做好項目的前提基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符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上具有示范性和前瞻性。農業農村部、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廣東省政府多年將該項目列為重點工作。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生態環境廳等多部門通力合作、全力支持,各市縣政府密切合作高效執行,確保了項目順利推進。
第二,開放的世行平臺,是做好項目的重要保障。廣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在亞洲同類項目中是最大的,得到世行高層的關注和重視。世行官員及環境、可持續發展、農業管理等多領域專家先后多次赴粵考察,幫助廣東投入充足的資源治理農業污染問題,助推項目率先啟動。項目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保護性耕作、畜牧廢棄物治理等方面,世行更是引進全球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人才資源予以支持。
第三,科學的頂層設計,是決定項目成功的關鍵。本項目是國內首個利用世行資金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缺乏可借鑒經驗,挑戰性很強。農資定價、采購需求、培訓指導、信息管理等具體工作必須在頂層設計大框架下,依靠集體智慧邊摸索、邊推進。在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子項目設計上,各級項目辦、專家技術人員、實施主體全程參與,綜合考慮成熟技術的大面積應用與新技術的創新試點,歷時兩年多充分論證,使頂層設計貼近實際,可操作性強,項目實施比較順利。但是在畜牧廢棄物治理子項目設計上,調研不夠深入,設計不夠科學,養殖企業積極性沒能充分調動,項目實施極其艱難。
第四,強烈的社會需求,是項目前進的動力源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充分考慮小農戶的現狀和利益,自愿申請加入,以其認可的方式實施,不急于求成,3—5年固化,逐步減少補貼,讓農戶得到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贏得群眾的支持。同時,千方百計調動基層組織的積極性,給村委會充分的自主權,鎮政府、農辦、技術指導員、技術助理發揮組織發動、示范帶動、監督保障作用。
第五,專業的技術團隊,是項目取得實效的支撐。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一靠管理,二靠技術。既要依靠外部資源,更要立足本地人才和技術資源。通過項目培養本地人才,依靠本地人才推進項目實施。技術方面,既要注重研究探索儲備前沿技術,也要注重集成當地成熟的先進適用技術。本項目大面積推廣的是水稻“三控”、配方肥、緩(控)釋肥、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集成技術,同時在水肥高效利用、溫室氣體減排、養殖臭氣處理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出一批成果。
第六,全域的綜合治理,是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本之策。發達國家通過稅收杠桿或者法律制約來治理農業污染,從我國國情出發,重點應采取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的措施,以全流域、全地域為單元,堅持預防、控制、治理相結合,種植、養殖污染齊治理,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部門共參與,制度建設與技術推廣雙推進,生態補償與嚴格執法兩手抓,打破條塊分割,重技術輕制度的“弱治理”局面, 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治理成效。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24期
文:廣東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調研組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896 篇
瀏覽:37364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