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農業如何破解傳統農業發展瓶頸?
昨天,五四青年節。談到青年、青春,你會想到什么?是安靜的校園,還是一封沒有遞出的情書?是一地空空如也的酒瓶,還是一段為了夢想奮不顧身的歲月?是對未來的迷茫、當下的逡巡,還是敢跟整個世界叫板的勇氣?
我們說,青春是擔當,是正義,是自強……在農業人中,也有很多年青年人,他們紛紛返回自己的家鄉,試圖改變著這個時代。
在海南島北部中國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內,散落著35座保存完好的火山口,遍地都是火山石,難于耕種,荔枝根淺葉茂的特性成就了“火山巖上生荔枝”的奇跡。
幾個農家子弟從大都市回來,山中創業,拉著村人一起轉型自然農法種植荔枝,其中有位“帶頭大哥”,他就是陳統奎。
陳統奎的故鄉火山村擁有1.5萬畝荔枝林,他們的夢想是,以環保、健康、安全的價值觀,與消費者一起掀起一場農字號品質革命。從無除草劑、無化肥、無農藥殘留出發,一朝一日做到自然農法農業,做出火山村荔枝的價值,帶領荔枝農精準脫貧,過上有尊嚴的鄉下生活,再造魅力新故鄉。
2007年,陳統奎大學畢業成為知名政經新聞雜志《南風窗》的一名記者,2012年就突然患上了“鄉愁綜合征”,非要辭職返鄉創業不可。
時至今日,雖然沒有成為一流的記者,他卻成為返鄉青年群體中的“網紅”,還有一個聽上去“很雷人”的頭銜——“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理事”,今年2月日本NHK電視臺還不遠幾千里來拍了他的紀錄片。
被臺灣返鄉潮點醒,回到家鄉
陳統奎是一個生活、工作在上海十余年的海南人。2005年從南京大學畢業后,到上海一直做媒體工作,慢慢地,他喜歡上了上海。
“尤其喜歡這里的人們視野開闊,觀念領先,生活方式新潮,早些年我回到海南還吹牛皮說,上海文明至少比海南文明超前100年。”他說,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覺醒了。那是2009年,作為《南風窗》記者,陳統奎去臺灣采訪,“遇見”了臺灣的返鄉潮,被點醒了。
在臺灣,記者、作家、陶藝師、企業家、教育家……各類社會精英都在做一件事情:鄉村再造。在臺灣,已經有一群人懷抱不一樣的價值觀過自己的日子,賺錢已經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而是自我價值的實踐,不論是更重視生活品質,或者更關注其他價值——通過有機農業、村落保護、慢生活等等,他們再造鄉村,點亮臺灣。
他依然記得,采訪行程結束,他與臺灣兩位記者朋友上臺北陽明山喝咖啡,他激動地描述,在海南島,有一個火山口古村落,依然是一個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村,連自來水都沒有,幾乎年年干旱,種下的荔枝樹幾乎很少碰上豐收年,農家的日子過得很辛苦,而它就是他的故鄉,他要回去再造故鄉。
從2009年起,陳統奎開始半返鄉,半農半記者,一邊當著《南風窗》的記者,一邊返回火山村帶領村民們一起挖水井、蓋水塔、修山地自行車道、蓋民宿、創“火山村荔枝”品牌……
轉眼,8年過去了。陳統奎最大的欣慰是,水井和水塔一共做了2套,火山村再也不會受旱,加上村人非常勤勞,一邊種瓜菜,一邊種荔枝、黃皮等熱帶水果,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殷實。
今年2月,他帶日本NHK電視臺攝制組回火山村拍攝,登上本村第一高樓,一棟5層高的新樓房,整個火山村盡收眼底。看到這幾年來荔枝農修的新房一棟又一棟,NHK攝制組讓他解說,這一棟新房是哪戶荔枝農蓋的,那一棟又是哪一家蓋的,包括他們每年賣荔枝的具體收入。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返鄉這幾年,沒白折騰,還是干了點實事。
一代青年自愿“上山下鄉”
陳統奎說,在海南島,不只他,很多返鄉青年在全島各處耕耘。
有一位叫卓齊輝,回到萬寧老家,復興海南四大名菜之和樂蟹產業;有一位叫林勇,回到澄邁辦網店協會,把一個縣的電子商務辦得有聲有色;有一位叫胡詩澤,回到定安村子里,做鄉村再造;有一位叫蔣翔,回到博鰲海邊,開起主題餐酒吧,一年營業額上千萬……大家不僅回到故鄉,而且快樂留鄉。
2012年起,陳統奎和海南的返鄉青年們開始串聯在一起,辦起了全國返鄉論壇,至今一共辦了4屆。
除了海南島,全國現在處處可以見到返鄉青年的身影,數以萬計。而且,2015年夏天李克強總理專門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支持返鄉創業者的紅頭文件,《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辦發〔2015〕47號),國務院開始自上而下鼓勵和支持返鄉創業,這是推動返鄉浪潮的一個分水嶺。
返鄉潮一點一滴改變的,將是人與土地的關系,是發展模式的革新,是文化與社區的連結,是城鄉關系的改變,是由下而上的再造故鄉,更是這個國家的青年價值觀的重建。青年們要去擁抱新的信念,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不再以金錢掛帥,努力去尋找新的價值。
陳統奎說,他很清楚,這一輪的“新上山下鄉”,沒有人逼迫,他們是自愿的,甘愿做歡喜受。
在他看來,返鄉,事關一代青年的價值選擇。
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鄉村再造領軍人物廖嘉展先生曾經非常語重心長地當面跟他談“再造新故鄉”的必要性——
時代的變遷與個人的機運,許多人有回不去的故鄉,要么是故鄉破壞太大已經不是小時候的故鄉;要么是心靈上已經回不去的故鄉。對于這些人,需要鼓勵他們擁抱新故鄉,只要在一個地方認真生活,為它努力,對它認同,這片生活的土地,就是新故鄉。故鄉是故鄉人的故鄉,也是故鄉人和異鄉人的新故鄉。
因此,當說再造新故鄉的時候,主體既包含故鄉人,即鼓勵本地青年返鄉;也包含新故鄉人,即鼓勵異鄉青年來這里,日久他鄉是故鄉。
媒體上多用“新農人”概括返鄉青年,但陳統奎更愿意用“自愿農”來形成自己。
他說,返鄉青年們不需要政府頒發命令,再來一場自上而下的上山下鄉運動,他們需要的是政府提供政策鼓勵青年返鄉,并為返鄉青年采取提供金融扶持等策略,讓真正有志于改變中國鄉村落后面貌的人回到鄉村,再造鄉村,這是一個大大的中國夢。
返鄉大潮遠超想象
陳統奎說,這股返鄉潮來的速度和廣度,超過他的想象。他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鄉愁泛起,從中南海到微信朋友圈,鄉愁成了人們的集體心結。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干脆直書“留住鄉愁”,重塑了人民對故鄉與鄉村的想象,希望在田野上。
二、北上廣等城市的房價越來越不合理,逼得年輕人逃離。
三、再造故鄉成為了一種新價值共識——鄉村不應是一個國家的負擔,而是一個國家的資產。
四、就是返鄉人的自我價值追求——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盡管返鄉不是一帆風順的旅程,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看見故鄉價值,并從中找到生機的關鍵,在于“人”。去做,就有機會成功。
對于返鄉,陳統奎認為可以分為物理返鄉(身返)和非物理返鄉(知識、智慧、資源等返鄉)兩種。
他尤其強調,需要有一批非物理返鄉的人在城市搭平臺,開展類似社群支持農業、消費者共同購買運動、農夫市集、終端門店等工作,為物理返鄉創業的人連接城鄉,通過城鄉互動互助,讓物理返鄉創業的人有市場的保證。返鄉不是拋棄城市,恰恰需要一大批人去做一件連結城鄉的工作。
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經濟艙
2012年的時候,臺灣企業家嚴長壽在花蓮和臺東(簡稱花東)兩縣輔導青年返鄉創業的公益行動引起了陳統奎的關注。
嚴長壽鼓勵善用花東青年的天賦,從產業輔導和民宿培訓做起,為他們打造舞臺,讓他們可以成為最佳的歌手、作曲家、雕刻家、藝術家、生活美學家、部落文化導覽員、自然美食家、民宿主人……由這些花東青年再造新故鄉,展示一種對臺灣未來最不一樣的想象。
返鄉是一種人生,返鄉是一種選擇,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經濟艙。日本返鄉青年鹽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中寫道: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
2013年秋天,陳統奎去京都凌部拜訪了鹽見直紀,在那里見到一批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的返鄉青年,有一對夫妻令他印象極其深刻。兩位都是插畫師,從京都來到凌部農村,租棟民房和房后的農田,一邊種田一邊畫畫,過著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
他目前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很清楚。他是一個賣荔枝的返鄉青年,但是他賣的是一顆再造故鄉的荔枝。對于他而言,賣荔枝不是目的,再造故鄉才是他的小目標。(來源:南風窗)
相關文章
文章:928 篇
瀏覽:16876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