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案例|71歲“老干媽”再度露面:不貸款、不參股、不融資、不上市!
早在2016年4月28日,農業農村部就發布《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下文《規劃》)。
今天,農業君(公眾號:農業行業觀察)再來重讀一下。其中,該規劃的3大關鍵詞貫穿全文:農業結構調整、綠色農業、品農業。這3大關鍵詞,也是影響中國農業格局的3個詞。
同時,《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針對糧、棉、油、果、菜、飼料六大類農產品,明確了其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的調整意見,提出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
附件:《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節選)
三、品種結構與區域布局
(一)品種結構調整重點
1.糧食。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堅持有保有壓,排出優先序,重點是保口糧、保谷物,口糧重點發展水稻和小麥生產,優化玉米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食用大豆、薯類和雜糧雜豆。
——水稻:穩面積與提品質并舉,雜交稻與常規稻并重。
穩面積與提品質并舉。鞏固北方粳稻產區,穩定南方雙季稻生產,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促進提質增效。到2020年,水稻面積穩定在4.5億畝,優質稻比例達到80%。
雜交稻與常規稻并重。發揮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優勢,加快選育高產優質高抗雜交稻新品種,穩定雜交稻面積,促進單產提高、品質提升。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加快常規稻品種提純復壯,降低用種成本,發揮常規稻品質優勢,提升種植效益。
——小麥:穩定冬小麥、恢復春小麥,抓兩頭、帶中間。
穩定冬小麥、恢復春小麥。穩定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主產區冬小麥。結合建立合理輪作體系,在東北冷涼地區、內蒙古河套地區、新疆天山北部地區等,適當恢復春小麥。到2020年,小麥面積穩定在3.6億畝左右,其中冬小麥穩定在3.3億畝。
抓兩頭、帶中間。“抓兩頭”,大力發展市場緊缺的用于加工面包的優質強筋小麥和加工餅干蛋糕的優質弱筋小麥。“帶中間”,帶動用于加工饅頭、面條的中筋或中強筋小麥品質提升。
——玉米:調減籽粒玉米,擴大青貯玉米,適當發展鮮食玉米。
調減籽粒玉米。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春玉米,以及黃淮海地區低產的夏玉米面積,大力推廣適合籽粒機收品種,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到2020年,玉米面積穩定在5億畝左右,重點是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5000多萬畝。
擴大青貯玉米。根據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提供優質飼料來源,就地過腹轉化增值。到2020年,青貯玉米面積達到2500萬畝。
適當發展鮮食玉米。適應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擴大鮮食玉米種植,為居民提供營養健康的膳食纖維和果蔬。到2020年,鮮食玉米面積達到1500萬畝。
——大豆:糧豆輪作、恢復面積,改善品質、提高效益。
糧豆輪作、恢復面積。因地制宜開展糧豆輪作,在東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麥豆一年兩熟或玉米大豆間套作,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左右。
改善品質、提高效益。根據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和大豆市場供求現狀,東北地區擴大優質食用大豆面積,穩定油用大豆面積。黃淮海地區以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為重點,適當恢復面積。加快科技創新、加大政策扶持,推進經營體制創新,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實現國產大豆與國外高油大豆的錯位競爭,滿足國民對健康植物蛋白的消費需求。
——薯類雜糧:擴大面積、優化結構,加工轉化、提質增效。
擴大面積、優化結構。適當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改種耐旱耐瘠薄的薯類、雜糧雜豆,滿足市場需求,保護生態環境。到2020年,薯類雜糧種植面積達到2.3億畝左右。
加工轉化、提質增效。按照“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要求,開發薯類雜糧營養健康、藥食同源的多功能性,廣泛應用于主食產品開發、釀酒釀造、營養保健、精深加工等領域,推進規模種植和產銷銜接,實現加工轉化增值,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2.棉花。穩定面積、雙提增效。
穩定面積。受種植效益下降等因素影響,棉花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向鹽堿灘涂地和沙性旱地集中、向高效種植模式區集中,在已有的西北內陸棉區、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三足鼎立”的格局下,提升新疆棉區,鞏固沿海沿江沿黃環湖鹽堿灘涂棉區。到2020年,棉花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其中新疆棉花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左右。
雙提增效。著力提高單產、提升品質、增加效益。加快選育耐鹽堿、抗性強、宜機收的高產棉花品種,集成配套棉花生產機械移栽收獲等技術。同時,解決棉花“三絲”等異性纖維,以及機收雜質、纖維長度和強度降低等品質問題,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3.油料。兩油為主,多油并舉。
兩油為主。重點發展油菜和花生生產。穩定長江流域油菜、花生面積和黃淮海花生面積,因地制宜擴大東北農牧交錯區花生面積。到2020年,油菜面積穩定在1億畝左右,花生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
多油并舉。因地制宜發展耐旱耐鹽堿耐瘠薄的油葵、芝麻、胡麻等小宗油料作物,積極發展高油玉米。在適宜地區示范推廣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充分利用棉籽、米糠等原料,開發食用植物油。
4.糖料。穩定面積、雙提雙增。
穩定面積。通過完善甘蔗價格形成機制,集成配套以機械收割等為主的節本增效技術,調動農民種植甘蔗積極性。重點是穩定廣西、云南等優勢產區,適當調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甘蔗產區。到2020年,糖料面積穩定在2400萬畝左右,其中甘蔗面積穩定在2100萬畝左右。
雙提雙增。著力提高單產、提高含糖率,增加產量、增加效益。加快選育高產高糖抗逆及適宜機械收割的新品種,大力推廣甘蔗脫毒健康種苗,集成配套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提高單產、提高品質、增加效益。
5.蔬菜。穩定面積、保質增效、均衡供應。
穩定面積。統籌蔬菜優勢產區和大中城市“菜園子”生產,鞏固提升北方設施蔬菜生產,穩定蔬菜種植面積。到2020年,蔬菜面積穩定在3.2億畝左右,其中設施蔬菜達到6300萬畝。
保質增效。重點是推廣節水環保和綠色防控等技術,建立系統完整的從田間到餐桌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設施農業的防護能力,推廣肥水一體和小型作業機械,因地制宜推廣智能監控和“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
均衡供應。統籌南菜北運蔬菜基地和北方設施蔬菜生產,發展春提早和秋延后以及越冬蔬菜生產。完善流通設施,加強產地冷鏈建設,著力解決蔬菜供應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實現周年均衡供應。
6.飼草作物。以養帶種、多元發展。
以養帶種。根據養殖生產的布局和規模,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飼料,逐步建立糧經飼三元結構。到2020年,青貯玉米面積達到2500萬畝,苜蓿面積達到3500萬畝。
多元發展。北方地區重點發展優質苜蓿、青貯玉米、飼用燕麥等飼草,南方地區重點發展黑麥草、三葉草、狼尾草、飼用油菜、飼用苧麻、飼用桑葉等。
(二)區域布局調整重點
綜合考慮自然生態條件、生產發展現狀、結構調整潛力,明確六大區域的調整重點和方向。
1.東北地區。
——調整方向:突出“穩、減、擴、建”四字要領,即穩定水稻面積,調減玉米面積,擴種大豆、雜糧、薯類和飼草作物,構建合理輪作制度。
穩定水稻面積。穩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優勢產區的水稻面積。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特別是加大“兩江一湖”(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水利工程建設力度,改進水稻灌溉方式,擴大自流灌溉面積,減少井灌面積,控制地下水開采。到2020年,東北地區水稻自流灌溉面積比例達到2/3左右。
調減玉米面積。調減黑龍江北部、內蒙古呼倫貝爾等第四、五積溫帶,以及農牧交錯帶的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3000萬畝以上。
擴種大豆雜糧薯類和飼草作物。調減的玉米面積改種大豆、春小麥、雜糧雜豆及青貯玉米等作物。其中,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8100萬畝,青貯玉米面積達到1000萬畝。
構建合理輪作制度。在黑龍江、內蒙古第四、五積溫帶推行玉米大豆、小麥大豆、馬鈴薯大豆輪作,在黑龍江南部、吉林和遼寧東部地區推行玉米大豆輪作,在東北的農牧交錯區推行“525輪作”(即5年苜蓿、2年玉米、5年苜蓿),在大興安嶺沿麓地區推行小麥油菜輪作,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逐步建立合理的輪作體系。
此外,該區域要在大中城市因地制宜發展日光溫室大棚等設施蔬菜,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給率。
2.黃淮海地區。
——調整方向:穩字為重,壓保并進,糧經飼統籌。
穩字為重。本區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菜飼生產基地,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耕作制度和種植模式。重點是穩定小麥面積,完善小麥/玉米、小麥/大豆(花生)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搞好茬口銜接,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穩定蔬菜面積,擴大青貯玉米面積。到2020年,小麥面積穩定在2.4億畝,玉米面積穩定在1.6億畝,蔬菜面積穩定在1億畝。
壓保并進。在穩步提升糧食產能的前提下,適度調減華北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小麥種植面積,改種耐旱耐鹽堿的棉花和油葵等作物,擴種馬鈴薯、苜蓿等耐旱作物。保持濱海鹽堿地、灘涂地棉花面積穩定。
糧經飼統籌。統籌糧棉油菜飼生產,適當擴種花生、大豆、飼草。到2020年,花生面積穩定在37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達到4000萬畝,苜蓿面積達到500萬畝。
3.長江中下游地區。
——調整方向:“兩穩一提”,即穩定雙季稻面積,穩定油菜面積,提升品質。
穩定雙季稻面積。推廣水稻集中育秧和機插秧,提高秧苗素質,減輕勞動強度,保持雙季稻面積穩定。規范直播稻發展,減少除草劑使用,規避倒春寒、寒露風等災害,修復稻田生態,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到2020年,雙季稻面積穩定在1.1億畝。
穩定油菜面積。加快選育推廣生育期短、宜機收的油菜品種,做好茬口銜接。開發利用冬閑田,擴大油菜種植。加快選育不同用途的油菜品種,積極拓展菜用、花用、肥用、飼用等多種功能。到2020年,油菜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
提升品質。選育推廣生育期適中、產量高、品質好的優質秈稻和粳稻品種,組裝配套技術模式,合理安排茬口。選育推廣高產優質的弱筋小麥專用品種,集成配套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因地制宜擴種優質弱筋小麥,增加市場供應。推廣“雙低”油菜,提高油菜籽品質。
此外,開發利用沿海沿江環湖鹽堿灘涂資源種植棉花,開發冬閑田擴種黑麥草等飼草作物。
4.華南地區。
——調整方向:“兩穩一擴”,即穩定水稻面積、穩定糖料面積、擴大冬種面積。
穩定水稻面積。穩定雙季稻面積,集成推廣集中育秧、機插秧及拋秧等關鍵技術,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選育推廣優質秈稻,著力改善稻米品質,推進稻米加工轉化,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到2020年,水稻面積穩定在7500萬畝。
穩定糖料面積。推廣應用脫毒健康種苗,加強“雙高”蔗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生產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加快機械收獲步伐,大力推廣秋冬植蔗,深挖節本增效潛力,促進穩定發展。
擴大冬種面積。充分利用冬季光溫資源,開發冬閑田,擴大冬種馬鈴薯、玉米、蠶豌豆、綠肥和飼草作物等,加強南菜北運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錯季上市、均衡供應,增加農民收入。
5.西南地區。
——調整方向:穩糧擴經、增飼促牧,間套復種、增產增收。
穩糧擴經、增飼促牧。因地制宜推廣輕簡栽培及小型機具,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發展再生稻,穩定藏區青稞面積,擴種馬鈴薯和雜糧雜豆。推廣油菜育苗移栽和機械直播等技術,擴大優質油菜生產。對坡度25°以上的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調減云貴高原非優勢區玉米面積,改種優質飼草,發展草食畜牧業。到2020年,水稻面積穩定在6700萬畝,小麥面積穩定在2900萬畝,玉米面積穩定在5500萬畝,油菜面積達到3300萬畝。
間套復種、增產增收。發揮光溫資源豐富、生產類型多樣、種植模式靈活的優勢,推廣玉米/大豆、玉米/馬鈴薯、玉米/紅薯間套作等生態型復合種植,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實現增產增收。
6.西北地區。
——調整方向:穩夏優秋、穩棉保供、特色增效。
穩夏優秋。以推廣覆膜技術為載體,順應天時、趨利避害,穩定小麥等夏熟作物,積極發展馬鈴薯、春小麥、雜糧雜豆,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飼用油菜、飼用燕麥等飼草作物。
穩棉保供。推進棉花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水平和效率。發揮新疆光熱和土地資源優勢,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等節本增效技術,積極推進棉花機械采收,穩定棉花種植面積,保證國內用棉需要。到2020年,棉花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以上。
特色增效。積極發展特色雜糧雜豆,擴種特色油料,增加市場供應,促進農民增收。充分利用西北地區光熱資源優勢,加強玉米、蔬菜、脫毒馬鈴薯、苜蓿等制種基地建設,滿足生產用種需要。
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規劃指導,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同時,要強化項目支撐和政策扶持,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一)完善農產品價格政策。統籌考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作物的比較效益,健全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釋放價格信號,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堅持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價格基本穩定。完善玉米收儲政策,玉米價格要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與需求,落實好玉米生產補貼,保持優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合理確定大豆目標價格水平,改進補貼方式,提早公布年度目標價格。完善油菜籽、食糖收儲和棉花目標價格政策。
(二)建立合理輪作補助政策。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補助力度,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行耕地輪作模式,逐步建立糧豆輪作、糧經輪作、糧飼輪作等耕地輪作制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糧改飼試點范圍,以養帶種,農牧結合,促進飼草生產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此外,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耕地休耕制度試點,合理確定補助標準。
(三)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快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口糧田。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養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提高地力水平。抓好東北黑土地退化區、南方土壤酸化區、北方土壤鹽漬化區綜合治理,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
(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在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重大生物災害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
(五)提升農機裝備水平。發揮農業機械在結構調整中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開展新型高效農業機械研發,推廣一批適宜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環節的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著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花生、馬鈴薯等機播機收突出問題,加大蔬菜、飼草生產機械裝備研發和示范應用,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探索總結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機具配套、操作規程及服務方式。
(六)完善金融保險政策。加大金融保險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補貼、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多方投入的機制。加快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完)
更多干貨、市場分析、重磅案例、實戰課程歡迎訂閱 [農業行業觀察]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文章
文章:1098 篇
瀏覽:20040 次
【考證】第7期鄉村振興管理師招生火熱招生,線上..
鄉村振興新范式:整村運營,不只是網紅村的流量..
干貨梳理!不知道如何打造農業品牌?附6個切入點..
【智慧農業】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模型與知識服務..
十五部門聯合發文: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
【鄉村振興案例】牛欄江鎮水海村如何巧用“一二..
2025第四屆數字農業發展大會暨數字農業分會換屆..
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做法及..
【縣域農業】湖南省:運用“四大法則” 加快湖南..
【農資賽道】農資行業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重磅政策!“十五五” 時期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規..
聚焦農業科技!第四屆“金扁擔”農業現代化論壇..
【預制菜】預制菜公司如何招商?“5張招商圖譜”..
中化化肥品牌煥新發布:鑄就作物營養健康引領者..
松洋壓縮機閃耀2025冷暖峰會,展現產品創新硬實..
【預制菜】預包裝食品數字標簽來了!一目了然更..
【智慧農業】智能無人機將解決“三農”三大痛點..
種地也要高科技!土壤傳感器開啟農業精準種植新..
天域航通:30倍增長書寫東北農業新篇 新疆基地鑄..
【鄉村產業】“土特產”如何做成大產業?8大方向..
AI賦能農業發展向“新”提“質”,中國移動助推..
農資行業商業模式揭秘:不靠賣農資產品,靠會員..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創業:20+條創新商業模式推..
【農業案例】農業創業中的5個坑,農民看過后,選..
恭喜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
農村電商僅剩下農產品直播,未來還將如何發展..
新年特刊!100多個特色農場的經典案例,都非常有..
數字農業創新典型案例——淘菜菜、京東農場..
如何打造更賺錢的“無人農場”?
【預制菜】重磅分析!我國預制菜出海的趨勢與特..